51.疫情期间如何正确饮食?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的专家指出,在疫情期间应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摄人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不吃野生动物。(2)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3)适量多饮水,每天不少于1500毫升。(4)食物种类、来源及色彩丰富多样,每天不少于20种食物,不要偏食,荤素搭配。(5)保证充足营养,在平时饮食的基础上加量,既要吃饱,又要吃好。(6)饮食营养不足者、老人及慢性消耗性基础疾病患者,建议增加肠内营养剂(特医食品),每天额外补充能量不少于2.1×10∧6焦耳。(7)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不要节食,不要减重。(8)规律作息及充足睡眠,每天保证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52.日常上班族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1)上下班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果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拥挤,避免用手触碰车上物品。(2)进人办公楼前测量体温,尽量不乘坐电梯,如果确实需要,应戴好口罩并控制乘坐电梯的人员数量,电梯内避免交谈,按电梯按键时可用纸巾等物品,避免直接接触,出电梯后及时洗手。(3)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如要咳嗽或打喷嚏一定要用纸巾将口鼻遮挡住,结束后将污染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桶,并用流动清水认真洗手。如果来不及取纸巾,则应先用手臂挡住口鼻。(4)工作期间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等,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5)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须报告单位并及时就医。(6)采取网上预约等方式及时接种新冠疫苗,高风险地区待解封后再行接种,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7)在疫情高风险地区,可酌情居家办公,需要举行会议的可采用线上会议方式。
53.在校学生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1)有疫情高风险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情高风险地区后,根据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2)每日进行健康监测、测量体温等。若出现发热、咳嗽、头痛、乏力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应及时报告老师,戴好口罩,就近就医。(3)在疫情高风险地区,学校应尽可能避免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大型会议等活动,酌情采取线上教学等方式;学生应避免参加大型集体活动,不串门、不接触非本宿舍人员。(4)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各类健康宣教,了解关于新冠肺炎等疾病的防控知识,提高防护意识。(5)学生实行分期、分批、分散用餐及洗澡,减少人员聚集。(6)不随地扔垃圾、吐痰,饭前、便后及接触不干净的物体后要及时洗手并对双手进行消毒。(7)应加强室内环境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54.婴幼儿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1)经常开窗通风:每天早中晚都应开窗通风,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时,可将儿童转移到另一个房间以免受凉感冒。(2)保持家居表面清洁:桌面、地面等经常接触的表面,需保持清洁。如有家人外出或者外人来访,必要时可对门把手、电话机、手机、电视遥控器等进行消毒。对儿童的物品(如玩具和餐具等)要定期消毒。(3)家长不要对着儿童咳嗽、打喷嚏,不要跟孩子共用餐具,不要将食物咀嚼后喂食孩子。(4)儿童不应到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的场所。不走亲访友,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接触。若必须外出,例如,到了孩子接种疫苗的时间,家长可以关注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动态,和接种医生去沟通孩子的具体情况,建议单独预约,分散接种。外出时家长要帮助儿童正确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要乘坐,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保持1米远的距离。外出时,家长要叮嘱儿童尽量不要触碰外界的物体,也不要触摸或揉搓口、眼、鼻等部位。(5)疫情流行期间,若儿童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但确定无外出、没有接触过患者或感染者,可先监测儿童体温,居家治疗。如果出现体温持续不降,或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不佳等症状,建议至医院检查和治疗。
55.孕产归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1)尽量居家隔离,减少出门次数,尽量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员密集的地方,不参与聚餐、聚会等活动。(2)正常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避免久坐、久卧。孕产妇的家人外出回家时先洗手,出门穿的衣服、鞋可以放在门口,不用特殊消毒。(3)室内环境日常以清洁为主,有身体健康状况不明的客人来访后,及时对室内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4)避免去生鲜市场,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避免与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5)自己监测体温、胎心、胎动等,有异常情况及时咨询医生或就诊。(6)无特殊情况可与产科医生协商适当延后产检时间,必须产检时则提前预约,做好防护,尽量缩短就医时间。(7)若孕期出现异常情况(心慌气短、视物模糊、血压升高、阴道流血或流液、异常胎动或异常腹痛等症状)或分娩征兆时,应及时就医,不要因为害怕而延误就医。
56.老年人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1)老年人各项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应适当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摄人一定量的牛奶或酸奶及豆制品,适量吃坚果;少盐少油少糖,戒烟限酒;足量饮水,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2)面对疫情,不同性格的老年人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老年人应听从专家的疫情防控建议指导,不恐慌,不心存侥幸,不信谣传谣,科学、正确防控,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3)要适当锻炼身体,但不要做激烈运动。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方法有广播操、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保证充足和规律的睡眠,保持身心愉快。冬季温度变化较大,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感冒。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做好慢性病管理,出现健康问题时及时和医生联系咨询。(4)每天注意关注自己身体健康,有条件的要经常测量血压、血糖、体温,如果出现发热或咳嗽等疑似症状,应主动戴好口罩,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
57.慢性病患者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1)个人防护:所有患者均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环境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做好所用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如有必要一定要佩戴医用口罩。(2)起居:提高个体卫生管理水平。注意维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生活。保证正常的作息,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避免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熬夜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和增强免疫力。安排好生活内容,有计划地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3)合理饮食:保证热量供给,适量饮水,根据自身病情及医生建议选择新鲜蔬菜、水果。(4)病情稳定的患者遵医嘱维持原治疗方案,一定不能擅自停药,按照防控政策,可在离家近的医院门诊或互联网上远程诊治。(5)病情危重者:做好充分的防护,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58.医务人员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等方面考虑,对于医护人员的防护根据标准预防及加强防护原则,对全体人员进人不同分区、根据暴露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选择不同级别的个人防护用品:
(1)一线医务人员:所有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活动期间均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预检分诊处的医务人员穿工作服、工作帽,戴医用外科口罩,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消;在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和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需穿工作服和一次性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外科口罩。(2)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标本采集人员等:需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标本采集人员、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加用一层一次性手套(双层手套)。(3)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在开展密接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服、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展疑似、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调查时,建议佩戴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加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其他同上。(4)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环境清洁消毒人员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适配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59.公共服务类人员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公共服务类人员包括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安保人员、交警、武警、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公共服务类人员工作期间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口罩,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每日至少测量2次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
(未完待续)(白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