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赵轶群 张一明)近年来,白城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地级市林(草)长制试点单位,在林草资源管护和发展上树立创新理念,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筑牢了吉林省西部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相关做法在全省推行林(草)长制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压实工作责任。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明确市、县、乡、村四级林(草)长人员和重要成员部门,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工作格局。结合全市森林资源和草原保护建设规划,科学划定林(草)长责任区域,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无死角覆盖到全市各辖区。林(草)长认领网格后,履行监测、管护、修复“一肩挑”,确保职责明晰、追责有人。在此基础上,统筹各方力量,保障每个网格都有“一长两员一警”,即林(草)长、监管员、护林(草)员、民警4人开展协同管理,进一步织密织牢网格。截至目前,全市已落实各级林(草)长1799人,护林(草)员3751人,监管员253人,责任民警694人。
创新“数字化”监测体系,提升管护水平。依托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管理系统,累计投资1200万元,拓宽白城市“政务云”功能,将林草档案信息与卫星遥感图像结合在一起,搭建全市林草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智能化监管平台,实现林草资源数据实时更新,确保林草资源监测部门按照“一个标准”开展巡林轨迹统计、案件督促督办、工作审核评价等事项,实现精准调度、精准施策。以智能化监管平台为“云总部”,延伸信息化管理神经末梢,在林草管护队伍中推广使用“林(草)长通”手机APP,内设巡护区域打卡、案件曝光上传、工作任务推进、政策情况解读等多项功能板块,按照不同权限操作使用,实现数字化“云巡护”全覆盖。
创新“系统化”管理制度,推动任务落实。结合白城实际,总结以往林草保护经验,研究出台了档案管理、信息公示、巡林巡草、信息通报、警示督办、联席会议、工作考核、督查督办等制度,打好实现“林长治”“草长治”的组合拳。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各级林(草)长工作开展情况,做到履职情况可查、渎职责任可溯。推行督查督办制度,市督查指挥中心联合市林草长办定期开展督查,采取“三单一函”(提示单、交办单、督办单及警示函)方式督促林草长履职尽责。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林(草)长开展巡林巡草236次,全市森林面积达到486.68万亩,草地面积达到537.19万亩。
创新“工程化”修复路径,强化综合治理。发挥市县两级林草长牵头抓总作用,统筹推进“水林草湿”系统治理,为林草资源营造良好生长环境。一是坚持水量补给。稳步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和抗旱引水工程,连通域内124个水库泡塘,累计补水4.3亿立方米,增添林草资源生命活力。二是坚持育林育草。突出抓好“三年再造百万林”和“大美草原保护”两个专项行动,完成造林50万亩,治理草原71万亩,持续增加林草资源面积。三是坚持湿地扩容。开展鹤乡湿地修复工程,通过引水护湿、退耕还湿和稻田增湿等举措,修复湿地74万亩,进一步调节大气环境,补充地下水资源。
创新“产业化”开发机制,提高经济效益。落实国有森林、草原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开发,积极构建以杨树丰产、大果沙棘和文冠果等为重点的林果,以羊草、苜蓿草等为重点的优质牧草,以黄芪、板蓝根等为重点的林下中草药,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开发体系,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全市引进吉隆生态、百琦药业等龙头企业,开发苍术、板蓝根等林下中草药4万多亩,亩均效益4000元,使“小草药”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镇赉县万宝山牧场被列入全国首批吉林省唯一一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按照绿色生态农牧区、康养牧区、草原生态牧区的发展思路,将打造成全省一张绿色生态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