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城市民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厚植民族团结土壤,共同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助推乡村振兴齐步走,不断增强民族乡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民族团结思想意识。白城市民委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有关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纳入白城市及各县(市、区)理论学习和各民族乡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各民族乡的党员干部,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学习,通过读书班等形式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民族政策教育,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累计开展党性教育活动23场次、民族团结主题宣讲教育22场次,累计受教育党员、群众13000余人次。2021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各民族乡利用微信群、LED电子屏、宣传条幅和宣传单等形式,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活动共悬挂宣传条幅40余条、摆放展示板30余块、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
强化人才培养,激发民族团结内生动力。按照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白城市民委指导各民族乡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2021年,全市8个民族乡79个行政村“两委”换届全部完成,7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干部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参与乡村建设。加快优良品种更新,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对各族群众共同开展就业技能免费培训,实现民族乡群众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累计培训760人。
提升乡村风貌,打造民族团结良好环境。致力打造现代化村屯,为民族团结提供了良好环境基础。目前,全市8个民族乡所辖79个行政村水、路、电、网等已全部覆盖。几年来,全市8个民族乡新建改建村部52个,建筑总面积18386平方米。新修“村村通”公路626.5公里,行政村通路率100%。新打抗旱机电井2852眼,灌溉总面积32311公顷,实现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3%。危房改造6014户,安全住房率达100%。新打安全饮用水井135眼,饮用水供水率、合格率均达100%。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六清”集中整治行动,清理垃圾26.9万立方米,安排村屯保洁岗位200余人,栽植果树、花草30余万棵(株)。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科学制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
培育乡风文明,形成民族团结浓厚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入资金共2871.5万元,新建(维修)校舍38120平方米,新建(维修)运动场等体育设施23240平方米。2016年至今,民族乡新建民族民俗展示馆5个,建设面积630平方米;建设村文化展室45个、图书室57个,总面积3740平方米;建设文化大院(书屋)60个、文化广场115个,总面积14.13万平方米。重视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的双塔遗址、城四家子古城址均属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全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保护项目有147项,民族乡就有23项。2021年,开展民族文化宣讲190场、乡村晚会169场,开展“改陋习、树新风”“美丽庭院”等活动,评选星级文明户共600户,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促进经济发展,夯实民族团结产业根基。白城市民委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按照“四不摘”“三不撤”要求,坚持把“六个精准”贯穿于民族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领域,积极推广“双带四增”产业发展模式,几年来,共争取资金4.8亿元,其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914万元,落实产业项目187个。各民族乡共成立农业技术服务机构11个,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数45人;农民专业合作社627个,农民合作社成员数8250户。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洮南市车力蒙古族乡的玉米制种、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牛羊养殖等已形成品牌。全面整理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乡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了民族乡文化资源特色和民族特色旅游业扶持政策及配套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白城市民委将继续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强弱项,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强的措施、更实的作风,持续精耕细作,下足“绣花”功夫,使民族乡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