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珍 本报记者 李彤君/文 张殿文/摄
说到年画,儿时过大年的情景马上映入脑际。新时期的年画,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注入了新的元素。年画流传千余年,本是民间绘画体裁,兴于汉,盛行于宋清,鼎盛于新中国。
通榆年画发源于通榆,壮大在吉林西部,在汲取传统民间艺术营养的同时,继承了中国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通榆风格。作为通榆画家艺术与智慧的结晶,通榆年画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成为我国新年画界的主力军,无论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还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代表,都成为社会发展、民俗风情的重要历史见证。通榆县在1991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通榆画家们使用工笔重彩、擦笔水彩、勾线平涂等绘画技巧,创作反映出具有地方特色、风土人情的大批新年画作品,他们以特有的技法技巧构成了独一无二的通榆年画艺术。同时,也涌现了刘长恩、姜贵恒、安学贵、谷学忠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知名画家。
“曾经的通榆年画走过了一条漫长又辉煌的艺术之路。”通榆县文联副主席朱莫愁说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通榆人民在发展建设、享受新生活的同时,也有了对艺术新的需求。本地画家们响应文化部号召,集中创作了一大批感党恩、颂祖国、赞英雄并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新题材、新内容的美术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一大批展现通榆地域风光、风土人情的新年画走进了通榆人民的生活。
通榆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科尔沁草原边陲,是著名的丹顶鹤之乡。人杰地灵赋予了通榆年画饱满的关东特色、鹤乡风情和草原情怀。通榆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较为丰富,有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擦笔水彩、民俗画、装饰画、连环画等画种。
第一幅通榆年画是1961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长恩的《打猪草》,也是吉林省最早的年画作品之一,开创了吉林省年画创作的新纪元,奠定了吉林新年画发展壮大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通榆年画创作的鼎盛时期,通榆年画创作群体逐渐发展到百余人,参加省市县各级展览作品逾500幅,近300幅作品在全国20余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有近百幅作品参加省展,40多幅作品获省级奖,23幅作品参加国展,4幅作品在国展中获奖。
当年,通榆年画家刘长恩、姜贵恒、安学贵、朱家安、谷学忠、刘庆涛、李树芳、刘佩珩等8人被省美术家协会的同志称为“通榆年画八大金刚”。
作为重要的创作技法,擦笔水彩年画更是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通榆第一幅擦笔水彩年画,是1963年由姜贵恒与上海年画家魏瀛洲合作的《剪窗花》,作品问世后,曾创下再版10余年、发行量达7亿多张的记录。此前通榆年画多用工笔重彩、平涂勾线等画法,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擦笔水彩画在全国流行。1980年前后,刘长恩、安学贵、谷学忠3位画家先后两次前往上海,向著名的年画家李慕白老先生学习擦笔水彩年画技法。学成归来后,通榆年画整体画风都有了改变和突破,又经创新发展,融合通榆画家的集体智慧、体现地方特色,形成了更符合东北特点的擦笔水彩年画风格,并由此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历数通榆年画之“最”,除吉林省最早的年画作品《打猪草》和创下全国年画发行记录的《剪窗花》外,刘长恩的《巧妈妈》刊载在1964年《美术》第2期上,是通榆年画发表在“最高权威学术期刊”上的作品;安学贵创作的《年三十》入选1984年第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得第三届全国年画作品展览二等奖,是通榆年画获得的“最高奖项”;刘佩珩共出版发行了78幅年画作品,是通榆年画创作与发行数量“最多”的画家。
“通榆年画不是木版年画,每一幅都是手绘作品。”画家谷学忠说
传统的年画创作多以木版雕刻印刷为主,而通榆年画是新年画,通过手绘创作而成。谷学忠老师正是通榆新年画的开拓者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创作了百余幅年画,其中50余幅先后在吉林、天津、上海、黑龙江、宁夏等地的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让鹤乡通榆扬名省内外。
谷学忠等老画家采用工笔重彩和擦笔水彩年画技法来表现传统题材内容,一些30多年前的作品,虽经岁月洗礼,但色彩依然艳丽、画面依然灵动,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技巧。
擦笔技法是以特制的羊毫笔,蘸炭精粉在作品人物皮肤轻轻擦出明暗,擦到类似黑白照片显影,然后用透明水彩颜料画,第一遍用暖色,待完全干后用冷色,冷暖交替几遍后,就出现很独特的柔和厚重的皮肤色彩。
谷学忠老师早期年画作品是用工笔重彩、勾线平涂等方式创作。而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作品多数是擦笔水彩年画。如1981年和1984年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我家的羊羔》《劳动致富多光荣》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产到户激发了群众的劳动致富热情;1984年出版的《鸡鸣富贵》、1985年出版的《月月有余》两幅年画则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勤劳致富的写照。
除了紧扣时代主题,在谷学忠老师创作的年画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向海风光、丹顶鹤等具有地域特色风情的作品。如作品《旭日松鹤》,既是传统题材的装饰画,寓意松鹤延年,又融入了鹤乡通榆丹顶鹤的元素;年画《宝葫芦》当年在全国发行,先后印制了几十万张,用解放牌大卡车拉了二十几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老百姓过年贴年画的习俗渐弱,年画创作也随之越来越少。正是这个时期,谷学忠老师的年画创作也有所停滞。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历了20余年衰落后,通榆年画这一艺术瑰宝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复兴发展的重要时期,通榆年画又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与使命。
难能可贵的是,谷学忠等老一辈通榆画家们将自身积累了几十年的年画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通榆年轻一代的美术创作者,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画家,使通榆年画能够传承,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我们何其有幸,成为通榆年画创作的传承者,这是我辈之重任、之荣光。”通榆年画传承人、通榆年画艺术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彦秋说
通榆年画能洗去岁月之烟尘,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得益于通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不懈努力,更有赖于老中青三代画家们深深的家乡情怀和年画情缘。
2014年,中年画家宁英明凭借着少年时在老一辈画家身边耳濡目染的记忆和对通榆年画的热爱,萌生了创作年画的想法,可是,提起笔来却不知如何下手。抱着这样的遗憾,他到73岁的老画家谷学忠家中请教,得到了谷老师的热情指点。此时,通榆年画已近20年没有新作了,老画家们年逾古稀无力执笔,中年画家们很少有人懂通榆年画,年青一辈对它感到既亲切又神秘。施彦秋看到谷老师家中的年画藏品和各种画具,听他讲述通榆年画走过的岁月沧桑,她激动得不能自抑,冲口而出:“谷老师,我想跟您学年画!”这一句话让老人家震惊了:“什么,你想学年画?还有人想学通榆年画?!”谷学忠的眼睛湿润了,他看到了通榆年画复兴的希望。
从此以后,在谷学忠、赵志斌、倪彦智等老一辈画家的指导下,青年画家们开始学习年画元素、年画技法、构思构图等年画语言等知识,特别是传承弘扬了擦笔水彩年画等技法技巧。省内外的通榆籍老画家们听说了这个消息,无不欢欣鼓舞,倾力支持。谷老师更是拿出了珍藏的画稿,把一生的经验技巧向弟子们倾囊相授。2021年3月底,通榆年画第三期创作培训班就要开班了。可是就在前些天,年逾八旬的谷老师因病住院了,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出院第5天,他不顾学生们的劝阻,执意来到培训场地。学生们担心他的身体,老人家却说:“这次培训准备了几个月,前期创作我都参与了,现在是关键期,就怕你们把握不好前功尽弃,我在家能坐得住吗?”
2021年6月,通榆县正式成立了年画艺术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发展了40余人的年画创作骨干团队。据了解,这个团队是我国现有最大的一支擦笔水彩年画创作队伍。团队还联合县教育局,将年画课程纳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范畴,在全县20余所学校开设了年画课,受益学生近万人。
团队在县里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近几年创作了百余幅擦笔水彩年画作品。先后有47幅作品在省展中获奖,14幅作品推荐至国家级展览,组图《鹤乡冰雪情缘》入展全国“冰雪情·冬奥梦”主题绘画展,15幅作品入选中国年画网络邀请展。
通榆县还出台了聘用地域特色优秀文艺人才的特殊政策,建立文艺创作中心,请谷学忠等老艺术家定期对学员进行指导。农民画作者郭丽华就是年画创作团队中的一员,她本身就是农民,有着丰富的生活基础,所以她的创作大都来源于农村生活,作品接地气、有故事、有寓意,很多内容还结合了乡村振兴等大主题、大题材进行创作,取得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与此同时,通榆年画艺术中心入驻县电商中心,年画艺术家和学员们又参与了通榆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在通榆豐年货大集上设立了文创展台,通榆豐新零售体验馆设立通榆文化展示区。在通榆县消费扶贫专馆设立了文创产品专区,精心选取了通榆年画摆件、画盘、书刻、葫芦烙画等十大类50余件特色文创产品上线展示经销。以上产品成功入选了省商务厅编制的吉林省优质网销文创产品名册,从而推动了地域文化产业发展,通榆“年画画乡”的美誉再度叫响。
把老艺术家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使之在现代社会焕发更加炫丽的光彩,积蓄更加厚重的文化自信,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砥砺前行、不辍躬耕。通榆年画的守护者、传承者,正为此坚守着、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