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惠清村
精诚金石开
纫秋兰以为佩
冰壶珍
张天翼:花开两朵 各自芬芳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纫秋兰以为佩

 

●美凝

在中国,提及兰花,即便是路人,也都能说上两句、品味一番。有人说它风韵清雅,文静质朴;有人说它身居幽谷,傲而不骄;有人说它香气淡雅,不媚不俗;有人说它花似佛手,禅意浓浓……中国人爱兰,似乎是一种特殊的情结。

我国栽培兰花已有千年之久。兰花象征着美好、高洁、雅致,是“四君子”之一。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有着君子人格的典雅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

古往今来,人们以兰赋墨、借兰抒怀,赋予了兰花美好的品格。比如,“兰章”常喻诗文之美,“兰交”则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爱情的,如“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等。

为了歌颂兰花的美,古人创作了古琴曲《幽兰操》,又名《猗兰操》。琴曲如泣如诉,既是一首抒情曲,也是一首咏兰诗。这首古琴曲后被《琴操》《古今乐录》《乐府诗集》等多部典籍收录。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孔子认为,兰生长在幽深的林间,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就不散发香气。正如有德行的人,修养道义美德,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改变节操。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借此表达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气节。郑板桥更有诗云:“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从此诗中也折射出历代高人隐士大多将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看作自身修养的一部分。

中国文人爱兰咏兰画兰,缘于对兰花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

画家画兰,盛于宋末赵孟坚、郑思肖。南宋灭亡后,郑思肖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他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不着泥土,隐喻“头可断,兰不可得”的爱国气节。寥寥数笔,笔笔铿锵。

也许是兰花的形态更适合笔墨的奔放发挥,符合文人墨客清高飘逸的性情,自宋朝起画兰名家层出不穷,往往五叶三花即形态毕现、意趣盎然,借兰花为题将他们的理想、情趣、美感、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明末文士彭士望曾表扬其学生郑去非,具有兰花一样的品格,画得一手上好兰花。“人不似兰不可画,郑忆翁其人哉!其始称好兰者惟屈正则,而尼父尝引为‘同心之言’。兰不苟受人知,自古然矣。”一句“人不似兰不可画”,颇具深意。空谷生幽兰,无人亦自芳。若想画出兰的神韵、兰的风骨,这就要求画家具有兰的气节、兰的情操。反之,如果理解不了兰的习性,把握不住兰的品格,恐怕是很难画好兰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