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航)为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规范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去年9月,我市启动实施了“智医助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看大病、治小病、防未病能力,有力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将发展“智慧医疗”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制定了《“智医助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在市卫健委设立市级运行监管平台,在县级卫健部门和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安装应用“智医助理”信息系统。去年年底,市级运行监管平台正式启用,全市5个县(市、区)卫健部门、102家基层医疗机构安装并应用了“智医助理”信息系统。
基层医务人员在接诊时,借助“智医助理”信息系统语音识别功能,同步采集患者描述的症状信息,接到信息指令后,系统自动转入“智能医疗”功能模块,通过医疗认知智能技术、医学知识图谱技术进行诊疗分析,自动生成疑似疾病列表,在检查项目选择、疑似病例分析、检查结果运用、患者病历书写等方面给予接诊医生指导和建议,有效降低基层医疗机构误诊率、提高电子病例书写正确率,同时确保合理用药,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基层医务人员借助“智医助理”信息系统共诊疗患者101.6万人次,上传电子病历39.3万份,基层医疗机构病历规范率由上线之初的38.3%提升至96.7%。
针对有电子病历档案的慢性病、常见病患者,“智医助理”信息系统设置了“电话机器人”功能模块,通过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的方式,通知老年人定期体检、指导用户按时服药。截至目前,“智医助理”信息系统“电话机器人”已累计服务168.7万人次,节省基层医疗机构人力工作时间1万余小时。
市卫健委借助市级运行监管平台,全量获取县级卫健部门监管数据和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数据,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对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进行全覆盖、全天候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收集监管线索,并向相关县级卫健部门发送预警提示,做好跟踪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