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白城两会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尽职尽责献良策 倾情倾力谋发展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23年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尽职尽责献良策 倾情倾力谋发展
——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委员发言摘登
 

提高农业生态经济价值 加快燕麦产业健康发展

●白城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周晓慧

先行试点,示范带动。在我市范围内选择一个县(市、区)或一个乡(镇)先行试点,实施燕麦种植补贴,通过激发土地承包主体种植积极性,促进燕麦产业加快发展,同时为推广盐碱地种植燕麦进一步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明确对象,政策激励。根据全市盐碱地发包现状,出台奖补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型农牧场,利用盐碱地、撂荒地种植饲用燕麦,提高优质饲草自给率。同时,引导其对产生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制成粪肥、沼液施于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降低种养成本,实现种养结合、农牧互促。

加大投入,科技支撑。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白城市农科院燕麦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常态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力争使农科院在优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加工技术创新、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粮种繁育,自给自足。选择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国有农场,或者由有关部门牵头组建一个由政府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建立一处规模较大的燕麦良种繁育基地,专门培育适合我市气候条件的燕麦种子,为全市燕麦产业后续发展提供种子资源保障。

上下联动,集群发展。在扶持上游燕麦种植产业的同时,着力加大下游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域内企业投资等方式,围绕燕麦产品开发形成创新链、围绕原料基地形成供应链、围绕生产发展形成产业链、围绕三产融合形成经济链,达到上游、下游齐头并进的链条效应,加快我市燕麦经济健康发展。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 促进湿地旅游发展

●镇赉县政协副主席 赵亚凤

湿地是极其重要而又十分特殊的生态系统,是构成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强市战略,科学决策部署,修复湿地4.3万公顷。向海、莫莫格、查干浩特等天然湿地生机盎然,白鹤、灰鹤等20余种野生珍稀候鸟重返鹤乡;多个人工湿地已逐渐与城市生态融为一体,生态景观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有力促进了湿地旅游的快速发展。

发展湿地旅游要练好“三项内功”。推动建立湿地档案,夯实数据基础。全面收集我市湿地起源、变迁、恢复、保护等各个方面资料建立档案,实施科学管理,做好动态调整。完善历史文化目录,深厚文化底蕴。系统整理与湿地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歌颂湿地、保护湿地文化作品,湿地建设、湿地保护先进感人事迹,充实完善历史文化目录,彰显史料价值,塑造湿地文化。持续运用科研成果,打造科研湿地。携手国内重点院校,联合相关科研机构,长期推动、组织研究候鸟迁飞线路和珍稀鸟类生活习性,持续通过科研项目或考察活动,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扩大传播效应。

发展湿地旅游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品牌化打造。提升品牌意识,把“湿地白城”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充分展示“湿地白城”的风采、魅力。坚持标志性创建。突出独特景观、文创产品或大型活动,创建成为湿地标志性名片,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坚持特色化塑造。抓准湿地特色,围绕特色下足功夫,全力塑造热点、亮点,吸引眼球、博得好评。坚持创新性突破。拓展融合捺钵文化,创办新形式文旅活动,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

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科学谋划、全面展示湿地白城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态变迁之美;以“大宣传助力大发展”,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湿地故事,树立白城形象,全面提高湿地白城的线上线下平台出镜率和社会大众关注度。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湿地旅游的同时,反哺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白城湿地旅游高质量发展。

加快肉牛养殖产业化 开创肉牛发展新局面

●吉林省德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成侠

当前,我市肉牛市场强劲,政策支持力度空前,肉牛养殖情绪高涨,资本投资活跃。要实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发挥优势,深入挖潜,走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合理规划现有土地资源。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规模养殖场,推进肉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养殖、屠宰加工及深加工等重大项目和大型龙头企业落户白城,推进肉牛产业扩能升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肉牛种业、养殖、加工场(户),建立“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密切利益联结,提高肉牛产业组织化水平。强化畜牧兽医体系建设,为肉牛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发挥我市肉牛品种丰富、草原红牛独具特色的优势,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进肉牛人工授精,加速母牛扩繁,不断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冻精补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由政府采购优质肉牛冻精,实施人工授精冻精免费,降低配种成本,提高养殖场户采用人工授精积极性。完善人工授精冷链体系。在肉牛支持政策中列专项资金,实施液氮免费供应,支持人工授精站点定期更新液氮灌,充分保证肉牛冻精贮存、运输条件。强化人工授精站点管理。人工授精站点要设施、设备齐全,人工授精人员必须经过职业技能鉴定,并且定期参加培训,持证上岗。加强养殖场户培训。将肉牛养殖场户的培训作为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养殖场户对人工授精工作的认识,掌握相关技术要领。

肉牛产业已经成为优化农业产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把千万头肉牛工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肉牛养殖产业化发展进程,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新白城作出更大的贡献。

积极开展有效监管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民建白城市委员会

根据“七普”数据来看,白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4%,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16%,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发展到158家,床位8732张,收养3950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间83个;农村养老大院259个。初步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文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有关方面的支持,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逐步增加普惠型养老床位,力争到2025年普惠型养老床位达到60%。加快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2平方米标准完成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增加养老设施,通过补建、购置、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争取省里试点资金,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专区建设试点。

加快补齐服务短板。探索开发家庭养老床位。支持养老机构或家庭服务企业运营家庭养老床位并提供专业服务。对700户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并逐步将改造范围扩大到城乡低保对象中特殊老年人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组织有需求的家庭照护者及时参加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推广大安市将18个乡镇福利中心整合模式,开展符合当地实际的整合工作。探索利用乡镇福利服务中心整合后空出场所建设区域养老中心,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建设农村养老服务大院,逐步实现村有养老大院、屯有互助养老站点的布局。

推动地方监管立法。针对我市在有关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立法的方式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的改革创新。理顺各类文件中对各部门的职责要求,解决各类文件要求抵触、执法过软、有职无责等问题,为政府及组成部门在老年人权益保护、纠纷处理等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推广节水农业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土肥工作站土壤科科长 石勇

水和肥是农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分和肥料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子,水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是粮食增产的基础,在吉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大力发展以高效节水灌溉和高效旱作农业为支撑的节水农业。实施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开展水肥一体化推广十分必要和可行。

积极开拓水肥一体化建设途径。结合高标农田建设,利用高标农田建设新建项目或改造提升项目资金,开展水肥一体化建设。

设立水肥一体化技术补贴重点推广该技术。设置水肥一体化实施的奖补资金,开展建设补贴。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相关建设自主实施水肥一体化。

把水肥一体化作为农业重点技术加以开展推广普及应用。鼓励组建相关农民技术合作社。建议在各县(市、区)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相关技术普及与推广。鼓励组建水肥一体化农民合作社集约土地实施该技术,以节约成本。推动培育更多的专业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地。

加强宣传培训。培养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典型并总结示范合作经验。建议设置示范企业点,并鼓励其在适当时机召开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现场会,以点带面进行示范宣传推广。

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加强遗迹保护利用

●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讲解员 时嘉

目前,全市共有遗址956处。按照年代划分:旧石器时期7处,新石器时期282处,青铜时期64处,汉代2处,辽金时期459处,元明清时期69处,近现代73处。按保护等级划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6处。在加强历史遗迹保护利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建议对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保护机构,落实保护经费。各地财政部门,每年拨付一定的文物保护经费,用于省级以下文物的保护。教育、宣传部门应配合文物保护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白城人了解白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白城的文物。

加强对现在遗址的利用。周边来看,集安丸都山城、巴林左旗辽上京、科左中旗哈民遗址等,通过建立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直观地展示实物和图片,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在宣传当地文化历史的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市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具备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建议逐步地建立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让遗产活起来,充分发挥实证历史、展示文化、传播知识、凝聚人心的作用。

加强重点工程的沟通协调。城四家子城址城墙与已发掘遗址保护、环境整治工程是目前全市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由于城址内土地性质于2017年被调整为基本农田,划入土地征收红线,土地性质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土地性质调整方案上报自然资源部。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与自然资源部的沟通协调,争取尽快完成土地性质调整,为工程实施和遗址公园建设扫清障碍。

厚植企业安全发展沃土 推进民营经济提质增量

●白城酒谷博雅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彭国龙

夯实稳进基础。围绕稳企业、稳产业链、稳就业,要突出抓好惠企利企政策落实,积极引导企业增信心、稳预期。加大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支持和服务力度,确保重点行业发挥积极作用。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出台“组合式”的措施,助力企业融化“市场的冰山”,削低“融资的高山”,跨越“转型的火山”。

巩固增长态势。要坚持“工业主导,投资拉动,项目为王”。围绕增强内外需求,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扩大有效投资。要坚持“唯此为大上项目,全力以赴抓投资”的鲜明导向,使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要加快释放“风光资源、农业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三大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增势拓展。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步推进资源规模化开发和产业集群化发展。

提升发展质效。按照“提高质量,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富民强市”的发展要求,着力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强龙头、做精产品、做长链条,增强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利用好有限的政府资源,制定出台既有针对性、科学性,又有前瞻性、实效性的产业规划。结合我市实际,要把发展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面推动绿色转型。

防范化解风险。要选准投资方向,确保投资安全;要积极营建安全发展环境,鼓励支持企业家练好内功,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要护航企业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增强他们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要统筹做好金融、法律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提升企业抵御风险事件的能力。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民革白城市委员会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五大振兴相融合,助力乡村加快振兴的有效举措,也是落实好我市乡村振兴创新区“五大行动”的重要抓手。我市发挥禀赋的自然资源优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毗邻三省的区位优势,长远谋划、加大投入、高位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

提质产品升级。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优秀产品,示范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通榆县向海乡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向海村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精品村。洮北区乌兰图嘎村等3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赉哈尔淖冬捕节、通榆县包拉温都杏花节等一批具有白城地域特色的旅游节庆品牌逐步成名。

突出文化赋能。洮北区提出“千年古城,魅力洮北”主题,镇赉县提出“白鹤之乡,生态镇赉”主题,洮南市提出“游览百年府县,畅玩冰雪洮南”主题,通榆县提出“鹤舞向海,醉美通榆”主题、大安市提出“千秋捺钵地,灵秀嫩江湾”主题。

明确总体布局。突出规划引领,开展全市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建立档案库,为制定和完善全市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体系打下基础。

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旅游项目和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给予资金支持。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接待礼仪、安全卫生、民俗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和实务技能,强化人才保障。

提升品牌影响。持续打造乐享生态、独具蒙古族风情、展现北国风光的冰雪旅游节、帐篷节、那达慕盛会、杏花节、冬捕节、苏公七坊等老品牌,扶持展销地方特产、扩大消费内需的乡村旅游商品大集新品牌,将具有白城地域特点的重大节事活动提质增效,以活动聚人气、以品质促消费、以特色树品牌。

强化示范引领。重点扶持目前已创建成功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适当扶持新创建的示范村、特色农(牧)家乐、乡村民宿。普遍完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一批特色小镇、旅游专业村和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通过示范化引领带动全域乡村旅游。

推动建立有效机制 提升中医救治能力

●农工党白城市委员会

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推动建立有效机制,促进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完善中医参与传染病防治等有关政策。把中西医并重的理念深入体现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传染病防治等政策制定上,使中西医结合防治有明确的制度支持和清晰的操作路径。

加强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非中医医院的中医能力建设,建立中西医协同防治的人才队伍,加快提升防治传染病的中医临床能力;规划布局中医医院急诊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应科室建设,提高中医应急救治的能力和水平。

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总结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和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将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强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技支撑。加强对中医药典籍、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总结、研究利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功能疗效。

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建设一批中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支持中医医院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加强协作、共享资源。

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医防结合和中西医协同防治的体制机制。

规范户外广告管理 提升城市整体风貌

●白城市三洋广告公司总经理 郭成洋

尽快出台《白城市户外广告设施规划方案》。根据户外广告的性质、设置的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对城区户外广告进行全面规划,保证户外广告审批的透明度。

建立规范有序的户外广告管理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白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部门领导带头,研究户外广告规划管理重大事项,提出户外广告管理措施和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

加大对城区户外广告的整治力度。加大对户外广告设置与发布环节的控制力度,把好质量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日常巡查,做到“早发现,早动手”,将违法广告遏制在萌芽中。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广播、电视、报纸、逐户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户外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白城市户外广告设施规划方案》等,促使全社会都参与到规范户外广告的行动之中,促使广大经营者知晓并自觉遵守户外广告设置的有关规定。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坚持一手抓广告产业发展,一手抓广告监管,培育竞争有序的广告市场环境。完善广告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广告经营主体的创新理论成果,加大对广告市场主体商标专用权、广告作品版权、发明专利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行为,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涉外维权援助工作。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