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翰墨丹青扬正气 清风廉韵满鹤乡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23年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翰墨丹青扬正气 清风廉韵满鹤乡
——白城市纪委监委“清廉鹤乡”优秀廉洁文化作品展之六
 

编者按

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清廉白城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廉、尚廉、思廉、敬廉的浓厚氛围,白城市纪委监委选取历届“清廉鹤乡”优秀廉洁文化作品进行展示,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启智润心的作用,让大家在笔墨丹青里感受廉洁文化的魅力与力量,让清廉之风吹遍鹤乡大地。

勤劳也是一种家风

●翟 妍

我生长在乡下,小时候居住的小村立在一个小河边,除了那条河,小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很孤单。因为村子小,交通又不方便,村子里的人对外面知之甚少,外面的人也很少来我们的村子。还记得那时候,要是谁家来了亲戚串门,一村子的人都会兴奋起来,见面打招呼都会说,谁谁家谁谁来了。然后大伙就看热闹似的跑到人家溜达,唠嗑,唠外面的世界。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我们家也不例外。穷人的日子要想过好,除了从牙缝里省,勒着裤腰带算计,那就是勤劳。只有勤劳肯干才有翻身的机会。

我母亲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过日子好手。她的能干,用村子里人的话讲好男人也顶不上。家里地少,四口人,平均每人两亩地,年头到年尾不用说攒点剩余,连吃都不够用。为了争来一块土地,我母亲吃尽了苦头,谁家的林地被砍伐完,树根没人挖,我母亲就去挖,挖完那一片林地,人家给低价种两年地。一片树根,我母亲要从春天挖到秋天,累了躺在树坑里睡上一阵子,渴了喝一口自己带的凉水,饿了咬一口干巴巴的玉米饼子。尽管这样,我母亲却说,饼子是甜的、水也是甜的。她望着自己挖出来的树根,总是很得意,她算计着这片地挖好了,她会得到多少收成,算计着这些收成换来的钱可以为家人添置什么样的新衣,可以供我把书念到什么程度。

我们心疼她,劝她歇。她说,力气是使不完的,越卖力的人越有力气。她还常常念叨,年轻贫不算贫,老了贫受大贫。所以人趁着年轻,一定要舍得出力气,好好干活,好好攒家业。她说农村的日子就是蚂蚁的家家,一天一点付出,总有一天会过得饱满起来。

人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家的日子,就是在我母亲蚂蚁般的勤劳下,一点一点垒起来的。我十一岁时,村子里人会议论我们家是万元户。我十四岁时,母亲靠着自己的双手开回了村子里的第一台拖拉机。后来,母亲又靠着那台拖拉机,承包了村子里的十几公顷地,愣是把自己过成了全乡都家喻户晓的人物。到现在为止,十里八村,提起我母亲,没有不认识她的,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小时候,母亲从来不逼着我干活,但她身上那种勤劳不认输的干劲如同遗传基因一样,深深扎根在我的骨子里。如今,我年近不惑,但凡在生活里遇到什么为难的事,就会想起母亲曾经遭遇的那些苦日子,就会觉得只要努力,人生没有迈不过的坎儿。

勤劳锻炼意志,也让生活的苦和甜都变得回味无穷。

要说家风,勤劳也是,至少在我们家。

我的三叔三婶

●齐 芳

我三叔是一名警察,在我的童年里,他是“神一样”存在的人物,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如果能邀请到三叔讲几句话,简直就是无上的光荣。三叔却从不愿意穿制服去参加这种场合,但是每次都犟不过爷爷。那些年,农民终日面对的只有脚下这片黄土地,三叔考上警校当了警察,不仅是爷爷的骄傲,也是全村的荣耀。

用现在的话来说,三叔当年也是个很“硬核”的小伙子,他皮肤黑却充满健康的活力,眼睛不大却坚定有神。言语不多,但是做什么事都有板有眼,令人钦佩。

当时隔三差五就会有人到爷爷家来说媒,有产粮大户家的闺女,有中学的女教师,甚至还有镇上领导的千金……

然而,三叔连看都不看,把人家姑娘都得罪个遍。最后,三叔对婚姻的选择让爷爷彻底伤了心,因为他执意要娶同村的一个姑娘,他俩是高中同学。爷爷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在三叔的坚持下,爷爷最后妥协了,三叔结婚以后,把家安在了镇上。

2003年,我到镇上念初中,学校供暖很差,到冬天时宿舍楼墙面结了一层又一层冰,暖气片摸起来和冰块没什么两样。我穿着一双又笨又丑的雪地棉鞋,脚底还是感到一种麻木的冰凉。母亲怕给三叔添麻烦谢绝了三婶邀我去她家住的好意,但是三叔和三婶开着车来到学校,硬是把我接了过去。

三婶是一个很温柔、很爱笑的人,有时候还给我辅导数学。温暖的房间里铺着漂亮的碎花床单,三婶还在床头给我放了一盏小台灯,在三叔家住比在学校宿舍舒服一百倍!

那时候,三叔家总有人来串门。但多数都是“载兴而来,败兴而归”。记得有一次,村里的一个亲戚拎着一筐笨鸡蛋来串门,说是串门,实际上是他的亲外甥犯了什么错误,亲戚来求情希望三叔网开一面,结果被他坚定地拒绝了。

“这点小事儿都不帮忙!”这是那位亲戚临走时气哼哼丢下的一句话。

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小事儿。那时候,我也不太明白大人们之间事情,但是我相信三叔一定是对的。我看见三叔偶尔会在家喝闷酒,三婶就在一旁默默地倒酒。

当然,求办事的还不止这些,还有介绍对象的、升学选班主任的、孩子落户口的等等,一些人之常情的举手之劳,三叔也不是不通情理,但是三叔底线原则明确,违规操作的事情一律挡在门外。三婶也是一样,无论是谁,她都会热情招待,只是说:“我做不了主,等老三回来的。”让人觉得送礼反倒是太见外了。

三叔和三婶就是有一种默契,三婶的文化不算高,但是从来不会坏三叔的事。爷爷为了这些事没少生气,三叔就给爷爷买了两本书,书名大概叫《我的堕落之路》《深渊》之类的,讲得都是公职人员违法违纪从而走向犯罪的故事。爷爷戴着老花镜,没事躺在炕头上一页一页地翻,他果然再也没有因为这种事情责怪三叔。

三叔总是加班或者值班,难得回到家里,4岁的小侄子就缠着他讲“警察抓小偷”的故事,三婶围着围裙在一旁笑眯眯地望着他们爷俩。那是在我印象中,他们一家人最温馨的画面。

后来,我考上了县高中,又念了大学,来到了遥远的城市工作、成家,很少能见到三叔一家人,只是逢年过节通过手机相互问候。

前两年,听母亲说三婶不幸患上了宫颈癌,我赶往医院看望三婶时,她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脸上失去往日的红润,看起来很憔悴,但是眼睛还是当年那样明亮,闪烁着温暖的光。

庆幸的是,医生说是宫颈癌初期,发现的早没有生命危险,医生说坚持放疗就能够康复。

“三婶,我三叔呢?你都这样了他还上班!”我忍不住责备地询问着。

“他最近忙嘛。”三婶轻轻地笑着说。

后来,听侄子说他正在办一起跨境的诈骗案,得过几天才能回家。

侄子马上要高考,复习很紧张,我趁休年假的机会主动承担了三婶的陪护。我很感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照顾三婶,像当年她照顾我一样照顾她。

守在三婶身边,她并不像生病的人,平静、乐观,每当讲起三叔就会滔滔不绝,说着说着又气又笑。我忽然感觉,也许正是因为三婶这样温暖的爱,三叔才能更加放心冲锋陷阵,更放心的从事他钟爱的神圣职业。

我常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关于三叔的采访,看到报纸上三叔所在的单位又破了大案。他从来不会感性的表达情感,得到任何荣誉时也只是淡淡一笑。时光如水,三叔还是那个让我崇拜和仰视的偶像。

三婶住院那些天,无论多晚,三叔都会每天和三婶视频,对着三婶说着一堆抱歉和安慰的话。

我调侃三叔:“大嗓门,说什么话都像在审犯人。”

三婶听了笑得前仰后合,也许这是只有她才懂的柔情吧!

三婶一生最大期待就是三叔每次都平安归来,家庭的温暖是三叔在艰难岁月里最温柔的期待。而三叔的廉洁、正直、勇敢,则是面对世界燃烧最热烈的火焰。

童年的青苹果

●王慧娟

晚风不经意间摇响窗前的铜铃,把我从记忆中唤醒,终止思乡人贪婪的追忆。这些年来,过往中不乏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但独处时能够慰藉心灵的,永远是深藏心底的一件小事。

秋天是农民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着抢收庄稼,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堆满了粮食。毕竟院子空间有限,按照惯例,各户就把放不下的粮食暂时堆放到村东头的打谷场上,为了防止丢粮,存放粮食的农户晚上轮流值班。

每到秋收的时候,村子里就会来用粮食换苹果的商贩,要是哪家孩子实在闹的凶,大人就会很不情愿的挎一筐苞米,换回三五个苹果。每当这时,这家孩子就会高举苹果到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那时候隔着老远,仿佛都能闻到苹果的香气。

小时家里条件不好,父亲更是严厉,几次央求他拿粮食换苹果都没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白天盼着苹果,夜里梦着苹果,就连空气中都满是苹果的香气,那时候苹果包揽了我全部的日思夜想。

一天晚上,轮到父亲到打谷场值班看粮,我终究还是没能抵住苹果的诱惑,决定晚上去打谷场偷一筐苞米。打谷场满满的粮食,少一筐苞米想必也没人注意,况且是父亲值班,即使被抓到,至少也能网开一面。

终于挨到深夜,估摸着干了一天农活的父亲这会该睡了。我借着夜色来到打谷场,农村的深夜极其寂静,偶尔有几声狗叫。跟我想的一样,没碰见父亲。我迅速装满一筐苞米,如风般消失在夜色中,没敢将粮食带回家,而是藏在离家很远的柴草垛里,然后返回家中,静待明天早些来临。

清晨的朝阳如期而至,终于熬到换苹果的商贩进村,我飞奔来到藏着“战利品”的柴草垛,却发现昨晚偷来的苞米不翼而飞,竟然连装苞米的筐都不见了,我翻遍了整个柴草垛,甚至相邻的柴草垛都找过了,连一粒粮食也没找到。我心想,也许是谁发现了粮食,拿回家了,或者是哪个孩子拿走偷换了苹果,但无论如何我都不愿意相信深夜偷苞米的事情被别人发现,最后只能带着满脑子疑问忐忑的回家。

刚跨进家门,竟然发现灶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青色的苹果,灶台下放着一筐苞米,正是昨晚我偷的那筐。空气仿佛凝固到了一起,虽然苹果就在眼前,却闻不到一丝苹果的香气,我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因为太了解父亲的脾气,所以只能硬着头皮等待父亲的一切惩罚。

然而,当父亲看见我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站着不动,狠狠吸了两口叶子烟,淡淡地对我说:“我和别人串了一下,今晚还是我去打谷场看粮食,饭在锅里,中午你自己热一下,我去收地了。”父亲说完拿着镰刀走了,留我自己在屋子里,看着眼前的苹果,闻着叶子烟辣辣的味道。

晚上,我将一筐苞米偷偷送回昨天偷苞米的位置,临走时从怀里掏出两个苹果放在了苞米上。晚风带着凉意,将苹果的清香吹的好远、好远……从那以后,我也再也没有动过偷东西的念头。

多年后,每次看见苹果都会想起童年的往事,揣测当年父亲为什么没有打我,也许是怕深夜里突然制止我而吓到我,也许是为自己孩子的行为感到羞耻,也许是出于父爱本身的无奈而深深自责,也许是想用这种方式让我感受到什么。风中飘着苹果的香气,风中掺杂着叶子烟淡淡的味道,无时无刻,千里万里,如影随形……

三代人的节俭

●乔巨华

按村里人的评价,婆婆家是富裕户,公婆特别能干,也特别节俭,节俭到出了名。

他们年轻时候吃了很多苦,现在日子好过了还是能省就省,这是好事,我不便说什么。可是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家里做饭的盆、锅、铲还打着补丁。

前几年,家里一把用了很多年的锅铲把手断了,我马上买了一把新的回来。可是没几天,断了的把手被打了铆钉重新接好了,新的锅铲却不见了。做饭用的东西打补丁,日子过到这份上我可不能同意。在我的抗议下新的终于代替了旧的。

去年回来过年,突然发现那把打了补丁的家伙又出来了,而且厨房里就只有它一把锅铲的身影,很显然它被婆婆天天用着,绝不是替补。我盯着这个特殊的家伙什么话也没有,倒是婆婆知道我,她说你爸又重新修了修还能用。

惊人的事情还在后头,刷碗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挡手,举起小盆一看,小盆也打了补丁!在厨房里转一圈,嫂子走时留下的没有把手的平底锅不知道什么时候安上了一个把手,我细看了一下,是一个大勺的把手。能舍得一把大勺我觉得公公婆婆很了不起,刚要夸夸他们,再一看换了的大勺,又是个打补丁的货!我的天,厨房简直成了二手货市场!问一问才知道原委,原来是妹妹的双层底大勺破了个洞,公公把这个洞用电焊补上了才舍弃了先前那把又生锈又糊锅的大勺。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境界。公公虽然是村支书,可是他勤劳节俭,不但不贪图享乐还能变废为宝,有这样的老人做榜样是我们的幸运,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学着勤俭节约才对。

关于节约,我觉得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不管是水是电还是粮食,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真正做到了不浪费。儿子十岁的时候,我妹妹在我家洗澡,他听到放水的声音长了点就去敲卫生间的门,告诉他老姨少点使水。因为这个事儿,他被叫了好一阵小气鬼。

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三代人的节俭形成了我们家勤俭节约的家风,希望这份朴素的家风,能陪伴孩子成长成才,能够指导他为人处事,成为我们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小脚奶奶的严厉家风

●刘育民

我还不太记事时奶奶就已经走了,听父亲讲,奶奶是大户人家出身,读过私塾,娘家姓郑,是农安县当地有名的大户。奶奶裹了小脚,可走起路来却风风火火的,很爽快的性格。爷爷性格温和,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奶奶说了算,家里的经济支出、人情世故、孩子管教等这些事,奶奶哪样都不含糊。

当年家里条件并不十分好,可是奶奶出门必须是穿着干净得体,头发总是梳理的光亮整洁。用她的话说:“出门一定要干净利落。”奶奶家教严,家风正,在老家很有名气,被当地传为佳话,奶奶对待亲朋邻里非常善良友爱。她是当时远近出名的接生婆,还会看小孩头疼脑热的小病,只要谁家有事找她,哪怕是深更半夜,奶奶也风雨不误,随叫随到。

大伯当年国高毕业,文笔很出色,考到县上做文书工作。上班的头天晚上,奶奶当着全家人的面告诫伯父:“端公家的饭碗要懂得管住自己,不得‘爱小’,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要自爱,千万不能败了老刘家的门风。”就在伯父当文书期间,我老叔一次瞒着家里人去看伯父,并从伯父办公室拿回来一些办公用纸,被奶奶发现了,奶奶抄起家里的柳木烧火棍,叫过我老叔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毒打,把烧火棍都打断了三截。老叔被打的不轻,在炕上躺了三天才下地。奶奶教训孩子,没人敢讲情。父亲记得,他当年只有看着掉眼泪的份。天性宽厚仁爱的伯父一直牢记奶奶的教诲,那些年虽时局动荡,人心浮动,却始终勤奋工作,一心为公,最后任到秘书职务。

刚强的奶奶病倒了,她老人家是摔在了为邻村小孩子看病回来的路上。当时父亲已经是公社卫生所的负责人,每天给奶奶打针用药。奶奶一定会问,药是不是自己花钱买来的,如果是在公家拿来白用的,奶奶说:“宁死也不会用。”奶奶病重时,就是硬挺着,也要坚持自己起来上厕所,不用母亲去扶她。听长辈们讲,我奶奶是一个特别讲规矩的老太太,家教和门风在她心里比什么都重要。

我的父辈,三个姑姑、父亲和老叔也都一直牢记奶奶的严厉家教,无论到哪里,都秉承良好的家风,不管是工作还是平时过日子,都教育子女不忘初心,言传身教,严守奶奶留下的严厉家风。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