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赫)为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好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和白城“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粮食增产中的重要作用,日前,我市印发了《白城市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若干措施》,从强化顶层设计、开展试验示范、加大政策扶持等10个方面出台若干政策措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强化顶层设计,落实技术推广。把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纳入县(市、区)政府重点工作内容,根据农业生产和水利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定发展目标,把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2023年全市力争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400万亩以上。
开展试验示范,引领技术推广。积极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合作,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探索、确定适合本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每个县(市、区)至少要设立1处集中连片面积较大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示范地块;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中化合作,应用中化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面积至少要在150亩以上。
加大政策扶持,助力技术推广。各地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项目或改造提升项目资金、玉米生产者补贴结构调整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用于支持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适当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加强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推广。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利用冬春科技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科普大集等载体,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水肥一体化技术特点、操作方式和施肥比例,不断提高农民的操作能力和水平,增强技术推广效果。
支持适度规模经营,扩大技术推广。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易地搬迁项目,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
注重技术集成,提升技术推广。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依据墒情、气象等预报,因需适时调整水肥量。水肥一体化技术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结合面积占比要在80%以上,做到因需施肥,更大程度地发挥节肥作用。以县、乡两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为重点,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相结合面积占比要在40%以上。
协调物资供应,保障技术推广。各地采用招投标方式,对比质量和价格,明确采购和供应水肥一体化设备企业,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销售商签订供货协议。设备完成安装后,由专业人员对安装质量进行验收把关,有序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与推广。
制定完善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因地制宜制定水肥一体化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为规范化、标准化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遵循,不断提高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水平。
广泛宣传典型,促进技术推广。注重挖掘、宣传、推广成功典型,宣传推广典型经验,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制作通俗易懂的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灵活多样的手段向农民进行宣传;主动对接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水肥一体化技术优点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严格督导考核,督促技术推广。各县(市、区)协调相关部门组成督导组,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并形成通报。要把此项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常抓不懈推动工作落实,保障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