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君
我的家乡,在东北嫩江边的一个小县内,那里没人种植梧桐。不见梧桐,不代表着没有“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希翼;不见梧桐,不意味着对“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没有感知。
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这是姥姥家西屋北墙正中,一面大镜子两边配的一副对联——纹饰精致的雕花细木框里,玻璃为底,衬以彩色花鸟图案,等距离的5个小碗大的空白处,墨金的隶书写的就是这副对子。半个世纪前,我孩童阶段到姥姥家,识得这几个字,也知道梧桐是很名贵的树种。姥姥家里屋西屋门上,还有一副常年贴着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姥爷家的真实写照。那时我直观感到,上联说的是大舅——务农,下联说的是老舅——“文革”前的清华大学生。
多少年后,我参加工作在县志编修办公室工作,在沈阳工作的老舅回家探亲,一次郑重其事和我说:“你注意一下,梧桐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你姥爷为什么要挂这副对联呢?”当时为1984年或1985年,我正在自考汉语言专业(大专)证书。其后30多年,和老舅再见面,老舅还几次提起这梧桐。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世间事难预料。前年,相差4岁的大舅老舅百天内先后在沈阳驾鹤西辞。姥姥家对我家来说,皇天厚土恩重难表,从生活资助到精神引导,恩情难写难描。俗话说孩子聪明像姥姥家人,在我家也是如此。爷爷是一副挑子担着家人从辽宁逃荒过来的,家境和姥爷家没的比。老爸这辈单传,两个姑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两个舅舅的离世,我们三家17个外男外女仅仅一人作了两姨亲方面的代表到场,人生至憾。
我在杭州,不能送别舅舅,食髓无味。后来在梧桐叶的浓荫里,我多次翻起这“一叶梧桐”。这是出自唐代崔曙《山下晚晴》的诗句:
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濛。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
史料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到长安参加考试,因《明堂火珠诗》中“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一联,颇得唐玄宗赞赏,取为状元,授官河内县尉。可惜的是,第二年他便因病去世,真是一语成谶,令人惋惜。
崔曙的诗歌现存不多,他多在景物描摹中寄寓悲愁忧思之情。这首诗从题目来看,是诗人少室山下,归家途中,日暮时分,见雨后初晴之景有感而作。诗句句写景,远空寥净、溪路空濛、斜光疏雨、秋气白虹、云尽色暝、西风萧条、梧桐落叶。诗人在欣赏日暮雨后的山中秋景时,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寥落、冷寂空濛,遂发悠悠思乡之情。尾联“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的意思是依稀看见故乡林中的小屋,一片树叶,正从梧桐树上缓缓落下。“故林”,故乡的树林,比喻故乡或家园。“归宿处”,居家住宿的地方。“一叶下梧桐”,一片梧桐树叶落下的意思。梧桐,立秋时分,梧桐树最先落叶,古语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因此,“梧桐落叶”就成了秋意与悲凉的代言。这是诗人见山中萧瑟空濛的秋景,引发思乡之情。这是我当下对这副对联最完整最深刻的理解,我打算整理后,清明时付之一炬告知另一个世界的老舅。我还想说,因为梧桐的稀有和名贵,才使得此联备受推崇。而一叶,可以知梧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可以一叶扁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思乡心切,归心似箭。
节近清明,“思时之敬”。谨以此文祭奠我的父系母系两大家族的在天之灵,以抚内心思念——已恨碧山相隔远,碧山还被暮云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