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
近年来,通榆县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立足现代文化市场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为通榆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2022年,通榆县创新出台了聘用地域特色优秀文艺人才的特殊政策,成立了通榆县文艺创作中心,聘任地域特色优秀文艺人才5名,安秀侠就是其中之一。她主要是负责精品创作并辅导剪纸艺术人才。
百年传承得真功
安家剪纸有百年家族传承,安秀侠从小跟姑母学习剪纸,可以说师从姑母。现在安秀侠又培养出王安、安美慧等第五代传承人。安家所采用的“安氏拨云绣样满族剪纸”技法,一直以家族传承为基础,由家族长辈口手传授,至今已传承逾百年。
安秀侠把中国传统篆书文化融入剪纸,配合融入刀剪并用的新技法,用纸也扩大到宣纸、美工纸、日常用纸等。她的作品融合了汉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的元素,刚柔并济,民族特色鲜明,其中以通榆丹顶鹤为题材的《鹤乡传说》《长吉人家》属于上乘之作。
拨云绣样是满族人用纸剪出纹样,再贴布、剪布、缭缝,这种工艺便被称为“拨云”或“夹布”。“拨”是用针挑拨,是剪后缝的动作。“云”是指纹样,多以符号类居多,包括盘长、“万”字、云卷。植物多以花卉为主,如桃花、牡丹花、莲花等。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剪纸和缝、绣工艺的关系非常密切。最早采用拨云工艺制作并留存至今的作品约是100年前出现的,是满族人自剪皮文化进入剪布文化时期创造的产物。到如今,纸质材料的广泛使用,不但让生活习俗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剪纸”也由生活用品进而成为了文化产品,有了质的突破。
技当无涯付真情
安秀侠从事剪纸技艺30年来,一直努力提高剪纸技艺。为此,她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民间艺术培训,包括中国非遗教育(传统民间美术技艺)高级研修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全国农民画一线创作者培训班、全国市县文联文艺骨干(造型艺术领域)培训班、吉林省巧姐导师班、白城师范学院首届年画创作培训班、东北亚区域特色工艺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培训,连续3年参加吉林省文化志愿者服务与培训等。
通过学习,她的剪纸技艺技法有了长足进步,作品也屡获殊荣。她曾荣获第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师生剪纸大展赛“金奖作品和优秀辅导教师”奖、吉林省“大美吉林”大赛铜奖,作品在全国“吉祥鹤城”窗花剪纸大赛中荣获铜奖。剪纸作品《向海天工》《鹤舞朝阳》《百寿图》《千字文》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第二卷),剪纸作品《丰年》《大美长白》《丰年大吉》《鹿仙子与人参姑娘》被通化师范学院收藏。
安秀侠在剪纸上吸取东北补绣技法,及黑、白、红三原色的运用,独创三原色套色剪纸工艺。这一技艺的创新,融合了现代艺术创作与传统艺术,她还把单一的红色剪纸设计成两种颜色布料叠加剪刻,形成衫色剪法。
甘心育苗倾真诚
经过多年的非遗保护传承,安氏拨云绣样满族剪纸得到社会的不断关注。自2013年以来,安秀侠多次应邀赴通榆县十花道乡学校传授剪纸技艺。自此,她走上了传授剪纸技艺的道路。
安秀侠基于多年在农村基层学校和省文化阳光工程的教学经验完善了一套剪纸教学体系,为剪纸技艺的传承与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安秀侠被长春财经学院聘为客座专家;2022年被省人社厅评为乡村振兴人才高级工艺师。安氏剪纸对地方文化的丰富繁荣也进行了重要补充,成为通榆县地方剪纸技艺和民俗特色的重要符号。
安秀侠注重传承人的培养,迄今累计组织各类培训、研讨交流、创作交流等活动20余次,培养学员4000多人次。截至目前,安氏拨云绣样满族剪纸技艺已流向国内十几个省市区,甚至德国、瑞士等国家。传承群体涵盖学生、农民、社区居民、下岗再就业人员、文化志愿者等,受益3万余人次。
现代时尚对传统剪纸有了新的审美要求,安氏剪纸让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实现了完美融合,安秀侠以剪以刀抒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并使剪纸技艺得到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