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牛”劲十足产业兴 “畜”势腾飞正当时
我市成为东北首个
“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
弘扬诚信文化 建设诚信白城
汇聚正能量 热血传爱心
“三问”大讨论 对话地方(部门)领导
科技赋能,建设更多新粮仓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问”大讨论 对话地方(部门)领导

 

深化作风建设,凝聚奋进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作风建设提升年”的部署和要求,把“‘三问’大讨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营造“务实担当负责任”的浓厚氛围,激励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树立大格局、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形成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合力,近期,《白城日报》和“白城发布”“指尖白城”“爱看白城”微信公众号同步开设专栏,连续推出县(市、区)党政领导和市级重点部门(单位)领导访谈报道。

本期推出的是市委常委、通榆县委书记李德明的访谈。

问题一:开展“三问”大讨论,旨在厚植热爱家乡情怀、明晰建设家乡举措、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请您谈一下通榆县是如何落实的?

李德明:市委开展“三问”大讨论,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白城市“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度把握时与势,把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的迫切要求,是更好凝心聚力、集思广益,推动白城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抓手,是深化作风建设,锤炼务实担当负责任过硬作风的现实需要。通榆以“三问”为主题,深入学习白城、通榆历史党史,通过开展报告会、交流研讨会、演讲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研讨活动,尤其是每个党支部都要召开专门会议,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对照“三问”作深刻思考和回答,在思想交流中厚植热爱家乡的情怀、明晰建设家乡的举措、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以思想共识汇聚奋进合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贡献通榆力量。

一是在城市精神上,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百年通榆,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境内拥有韧性强、耐干旱、抗病虫害、木质坚硬的亚洲最大一片“蒙古黄榆群”,黄榆的品质,更契合了通榆人斗争、忠诚、团结的品格,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通榆特色的“黄榆精神”。同时,经过脱贫攻坚的洗礼,我们全县三级党员领导干部空前团结,大家手挽手、肩并肩,在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凝练出“知耻后勇、埋头苦干、勠力同心、奋勇争先、不负百姓”的“通榆精神”。这两种精神交相辉映,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热爱家乡的情怀,成为激励通榆干部干事创业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是在经济发展上,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坚持按照“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去谋划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确立了“三大基地一大品牌”发展战略,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第一工程”,23个常态化招商小组风雨不误、不间断招商。2019年,全县只有5个500万以上的项目,5000万以上的项目一个都没有。截至目前,全县5000万以上的项目已经达到55个。特别是2021年开展常态化招商引资以来,我们创造了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个大项目落地的“通榆奇迹”,整体构建了清洁能源开发、风电装备制造、生猪屠宰肉食品加工、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农业食品深加工5个“百亿产业发展集群”,搭建起“工业大县”“工业强县”的钢铁脊梁,强大的工业基础,为我们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在乡村振兴上,秉承“农牧业大县和工业大县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我们充分挖掘通榆传统“农牧业大县”的优势,谋划资源、打造资源,开辟发展的新赛道。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收入实现“村村超百万、村均超200万”,今后每年全县村集体总收入都不会低于3.5亿元。创新实施的“小积分”激活“大德治”乡村治理新模式,获得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并在全省推广,实现了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今年开始,我们还谋划并实施了“10亿斤玉米增产工程”和以百万亩辣椒、百万头肉牛、百万亩林草为主体的“三个百万工程”。经过科学计算,实施“10亿斤玉米增产工程”和“三个百万工程”,将使通榆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比2022年翻一番。同时,还将依托“三个百万工程”,吸引大量加工型企业落户,派生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梧桐树”,产生裂变效应,进一步带动二产三产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是在民生保障上,我们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尽可能满足百姓基本需求”的原则,我们全力进行城市改造建设。我们的城市建设,以解决广大百姓住房和出行等基本民生问题为主,重点开展了“拆违打非”、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拆墙透绿”、打通“断头路”“血栓路”等“四件民生实事”。为彻底消除消防安全隐患,结合临街立面改造工程,对牌匾进行了整体改造,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以“精品思维”建设了通榆历史第一座市民公园鹤乡公园,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打造了碧水东城美食街,成为人们吃饭游玩、休闲打卡的好去处。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不仅“宜业”,也更“宜居”。

问题二:市委要求努力在把握发展机遇上、制度机制创新上、谋划科学发展上、解决突出矛盾上、为民务实办事上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通榆县是如何做的?

李德明:一在把握发展机遇方面。我们紧紧抓住国家“3060”双碳机遇,借助我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的强劲东风,实现了由全省风电产业发展的起步区、实验区,向示范区、核心区、领航区的转身,让“大风刮来钱”成为了现实。在清洁能源开发上,目前已经构建了风电、光伏、生物质、光电“四位一体”的清洁能源开发格局,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已发展到813万千瓦,其中,已并网411万千瓦,在建402万千瓦。在风电装备制造上,大到风机整机、小到紧固小件;上到叶片,下到地下线缆;内到螺丝,外到整件,所有风机部件,在境内全部都能够生产,通榆真正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集风电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电机、紧固件等风电全产业链“一站式采购”的城市。从清洁能源开发指标上看,通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吉林省清洁能源开发第一大县;从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上看,通榆已成为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最全的地方;从科技创新实力上看,通榆已成为中国新能源科技创新实验基地。

二在制度机制创新方面。我们深入学习、严格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五化”闭环工作法,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比如说,在重点难点工作推进上,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周例会制度”,没有极特殊情况,上到县委书记,下到基层单位普通科室,每周都要召开例会,总结上周的工作,破解遇到的难题,研究下周的计划,全县上下整体形成了闭合体系,培养了各级干部的系统思维。在压实工作责任上,县委建立了“县领导包保制度”,全县所有乡镇和街道,除了分管县领导外,都安排一名县级领导包保,并实行扁平化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包保县领导可以代表县委县政府全权履行工作职责,及时果断地处理一些重大事项。这项制度,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三资”清理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强化工作落实上,县委建立了“一线工作法”“微信群晒工作”等制度。过去,我们的一些干部“上班拿着报纸看,工作全靠开会干,下乡坐着轿车转,视察隔着玻璃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要求所有县级领导必须走出办公室,离开办公桌,一竿子插到底,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工作,掌握第一手工作资料,使工作指导变得有理有据。

三在谋划科学发展方面。我们认为,县域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量身打造自己独有的发展定位,通榆一直戴着“农牧业大县”的“桂冠”,但经济始终弱,财政始终穷。这说明,通榆的发展思路不对头,发展定位有问题。为此,我们立马调转“船头”,确立了“农牧业大县和工业大县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谋划并实施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通榆县“三大基地一大品牌”发展战略,构建起了通榆特有的工业发展格局,形成了链条闭合完整的工业发展体系。在乡村振兴上,虽然我们如期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但我们清醒认识到,脱贫摘帽只是一时之快,靠的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靠的是集全县之力、倾囊而出的包保帮扶,还没有打骨子里让百姓从根儿上富起来,我们只是集中打了一场“歼灭战”,还没有真正占领“胜利高地”。于是,我们采取项目化思维、工程化运作、机制化推进的“三化”方式,创新谋划实施了通榆县乡村振兴“一二七六三三”发展战略,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城市建设上,随着项目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才汇集我县,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环境成为了县域发展的“绊脚石”,于是我们决定,将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牢牢抓在手上,提出了打造“北方经典小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以满足百姓需求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进行了老城改造,从而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人才落户通榆、留在通榆。

四在解决突出矛盾方面。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是我县上访群众最多、化解难度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难题,有的房地产开发问题已经存在长达十余年之久,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本届党委政府为了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党委政府公信力、恢复健康经济秩序,下定决心要啃掉这块“硬骨头”。为此,我们多次深入问题地块进行调研,在全县范围内召开化解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大会和信访联席会议,同时,我们还定下规矩,在以后的房地产开发中,必须严格审批、严格把关,不能产生任何新的房地产开发问题。我们还制定了县领导“接访日”制度,每天都有一位副县级以上领导进行接访,尽最大努力解决百姓合理需求。

五在为民务实办实事方面。我们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既做“锦上添花”的好事,更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坚持把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六大片区”不进行商业开发,全部回迁给普通群众居住,让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积极协调吉林大学,推动吉大二院通榆医院正式揭牌运营,使百姓生活在小县城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诊疗待遇。打通了建设北街、文化北街两条“断头路”“血栓路”,百姓出门不再绕行。

问题三: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正人心、正风气、正规矩,不断锻造“务实担当负责任”的优良作风方面,通榆县有什么好做法?

李德明: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抓干部作风,打造了一支空前团结、敢打善拼的干部队伍。每年我们都会召开两次以上的“千人干部大会”,材料我亲自研究撰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此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同时,我们也时刻注重培养干部团结奋斗的精神,做到了“大会儿小会儿讲团结,大事儿小事儿看团结,大家儿小家儿求团结”。

我们创新采取给干部“画像”的方式管理干部、警醒干部。比如说,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苍鹭型”“凿死卯型”“油画型”等负面干部形象,以自尊心激励干部,让履职尽责、主动作为、担当和奉献成为了通榆干部的“主旋律”。再比如说,为了整治干部队伍中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杀鸡理论”;为了解决换届选举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多大脚配多大鞋理论”;为了解决干部工作中分不清轻重缓急、抓不住重点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救人理论”等等。通过用质朴的语言、巧妙的比喻提醒教育干部,通俗易懂,道理深刻,更容易被干部记住和接受,进而达到对标对表、时刻警醒、不断提升的效果。

几年来,县委始终坚持“谁能干,就让谁干;谁干的好,就让谁上”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在全县重点工作一线担当作为、冲锋陷阵。一大批讲政治、肯吃苦、有招法、善攻坚的干部得到重用,在全县干部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调动了全体干部的积极性。当前,在通榆,无论什么事儿,无论多难的工作,只要县委县政府提出来,干部都不遗余力、尽心尽力。我们的工作虽然艰苦、虽然累,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苦中作乐,乐在其中,看到了全县上下大好的发展形势、感受到团结的干事氛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奇迹,成就感满满、幸福感爆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了通榆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