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惨痛的教训说明,地震时造成乡镇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根源在于房屋布局、构造不合理,没有考虑抗震基本要求,致使建造的房屋大量被破坏或倒毁。因此,在进行农村建筑建设时,要注重强化建筑的抗震措施。
地基要做稳做牢。在软弱土层等不利地段建房,基础沟槽必须宽厚,槽底要均匀铺设灰土并分层夯实,用水泥浆砌砖或石料混凝士做好基础,还可用加桩等技术加固地基。对于一般的软土地基,应设置大脚,预防不均匀沉降。如果是建楼房,应设置地圈梁,以防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在盐碱地区建房屋时,应加强基础防潮、防碱、排水等措施,防止碱、潮对构件的腐蚀作用,以免降低强度。
房屋结构布局要合理。建设房屋时,要避免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平面形状也宜简单、规则,墙体要布置得均匀、对称些,以使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对于砖瓦房,房屋不宜过高,一般是一间一道横墙,硬山搁檩条,采用双坡四出檐式;楼房采用内廊式平面,纵横墙较密,加上墙体间咬砌搭接,房屋的整体性就好;横墙支撑纵墙,限制纵墙的侧向变形,同时还承受屋顶、楼层和纵墙等传来的地震力,在房屋抗震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墙壁上开洞,会消弱墙的强度和整体性,因此应尽量少开洞或开小洞。开洞要均匀,不要在靠近山墙的纵墙上或靠近外纵墙的横墙上开大洞。
墙体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选择墙体材料时,要考虑强度和耐久性;注意墙体砌筑形式和方法,必须采取加强措施,各类砌体与外墙要结合牢靠,墙体之间互相依靠,以更好地发挥抗震作用。尽量采用一系列构造措施,提高房屋结构的延性和刚度,除注意纵横墙、内外墙间的拉接外,宜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白城市科协 白城市地震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