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作风建设,凝聚奋进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作风建设提升年”的部署和要求,把“‘三问’大讨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营造“务实担当负责任”的浓厚氛围,激励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树立大格局、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形成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合力,近期,《白城日报》和“白城发布”“指尖白城”“爱看白城”微信公众号同步开设专栏,连续推出县(市、区)党政领导和市级重点部门(单位)领导访谈报道。
本期推出的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范非的访谈。
问题一:开展“三问”大讨论,旨在厚植热爱家乡情怀,明晰建设家乡举措,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请您谈一下市农业农村局是如何落实的?
范非:开展“三问”大讨论,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决策部署的重要环节,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三问”大讨论活动方案,多措并举,开展系列研讨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识白城、了解白城,增进对“爱白城”的认知、认同和共鸣,进而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一是抓住关键少数,带头开展专题研讨。以“三问”为主题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组成员深刻学习领悟“三问”精神内涵,强化为民担当的思想意识,各分管领导立足分管工作,深入谋划,力求将“三问”大讨论成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特别是针对我市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注重在思想思路上破题,在方式方法上解题,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开拓思路、凝聚共识。二是用好支部阵地,引领开展全员研讨。通过召开支部专题研讨会,将“三问”大讨论延伸覆盖到每一名党员干部,引导系统全体党员干部,立足“三问”大讨论对照自身思想意识情况,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就“三问”大讨论主题作出深刻思考和回答,把思想、意志、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三是聚焦青年骨干,开展攻坚研讨。机关党委以“三问”为主题,以《白城历史简明读本》为载体,组织开展青年干部读书会,局系统40周岁以下青年干部28人参加了此次活动,通过阅读《白城历史简明读本》,青年干部对白城改革开放45年、撤地设市30周年以来取得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和思考,进一步激发青年干部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励青年干部以建设白城、发展白城、振兴白城为己任,提升思想涵养、锻炼党性修养、提升工作素养。激发青年干部奋勇向前、“强国有我”的斗志。
问题二:市委要求努力在把握发展机遇上、制度机制创新上、谋划科学发展上、解决突出矛盾上、为民务实办事上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市农业农村局是如何做的?
范非: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白城撤地设市30周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深刻把握“三农”重心历史性地转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聚焦为白城谋发展、为白城群众谋实事,围绕落实“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建设农业强市为总目标,坚决抓好粮食增产这一头等大事,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贡献农业力量。
全力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白城市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杂粮杂豆及油料主产区,是全省第一水田大市。我们围绕坚决抓好粮食增产这一头等大事,深挖粮食增产潜力,通过调结构、抓生产、提单产,全力以赴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力争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6亿斤以上。一是保质保量完成春耕生产。旱田播种进度和水田插秧进度比去年较快。目前,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737.7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22.78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超出省下达任务74.18万亩。其中,玉米1033.91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全部出苗,苗齐苗全苗壮,保苗率达到96%;水稻379.77万亩,比上年增加4.17万亩;大豆66.96万亩,比上年增加4.7万亩,超出省下达任务11.66万亩;其他粮食作物142.14万亩。二是组织全员抓抗旱保苗。各县(市、区)坚决克服近几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的麻痹大意思想,针对春旱做足准备,特别是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发挥显著作用。目前,全市共筹集抗旱资金2.268亿元;检修抗旱水源井1.93万眼;开动机电井4.4万眼,对墒情较差地块实行抗旱播种,共抗旱播种816.3万亩。其中,播前灌95.2万亩、播后灌678.6万亩、坐水种42.5万亩。三是抓实抓细科技到田。制定印发《白城市2023年科技增粮行动实施方案》《白城市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若干措施》《白城市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要点》《关于推进保护性耕作任务落实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通过开展冬春科技大培训,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8.71万人次,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1.84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408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686.8万亩、水稻有序抛秧技术2855亩、稻鱼综合种养技术43万亩,洮南市国家级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已完成5万亩播种面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78%,为提高粮食单产强化了科技支撑。
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白城市农业资源禀赋优越,物产种类丰富,规模大、结构全、品质优、产品特,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围绕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释放农牧产品资源优势,明确精深化延伸农产品加工“三条链”的主攻方向,形成更加多元化支撑体系,力争全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后引进建设了吉林梅花、益海嘉里、吉运、和合、飞鹤、牧原、裕丰米业、安大牧业等骨干企业,带动玉米、水稻、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在加工深度上迈出较大步伐。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7户、60户、87户,12户企业成为全省百强企业,9户企业纳入农业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1万个。其中,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个,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3个。二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白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打造万亿级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总体部署,精深化延伸主粮加工、肉乳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三条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加工全链条、集群式发展。相继实施吉林梅花300万吨玉米深加工和年产2万吨黄原胶、镇赉县年产30万吨柠檬酸一期、吉林佳顿年产10万吨大米暨5000吨营养米粉等主粮加工项目,通榆县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镇赉县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洮北区种牛育种场扩建等肉乳制品加工项目,通榆天意年产1万吨非油炸杂粮方便面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拉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三是加快打造集群载体平台。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要载体。同时,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1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231个,涉农中国驰名商标20个,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白城绿豆成为省内唯一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问题三: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正人心、正风气、正规矩,不断锻造“务实担当负责任”的优良作风方面,市农业农村局有什么好做法?
范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正人心、正风气、正规矩,锻造“务实担当负责任”的干部队伍,市农业农村局以本次“作风建设提升年”为契机,从全面提正气、转作风、树新风入手。一是开展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观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战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领导干部带头集中宣讲白城红色历史,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活动,立足白城农业农村事业开展系列宣讲,通过宣讲红色历史,引导党员干部学史增信、学史力行;参加市委党史征文等系列活动,上报征文3篇,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开展“争先晋位、勇创一流”争创行动。通过市政府“赛马”机制,树立争先晋位理念,开展“四看四比”活动, 即“看位置比高低;看目标比贡献;看站位比作风;看服务比形象”,全力推动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产品产量等主要指标在全省排名稳中有进、力求迈入第一方阵。同时,积极对外宣传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白城农业模式、白城农业品牌。三是深化“三十而立·建功有我”主题行动。聚焦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今年27项重点工作,将市农业农村局承担的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精深化延伸农产品加工“三条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三资”清理等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衡量专题调研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细化分解任务和时间节点,谋划务实管用的措施和具体载体,用“五化”闭环工作法抓好落实,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四是开展“难题化解”攻坚行动。围绕科技增粮、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改革等事关白城农业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开展科技增粮行动、“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包保帮扶活动,制定印发了《白城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包保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方案》《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面对面、解难题”服务基层工作方案》,成立了5个服务基层工作组,不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坚持问题导向,查找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制约瓶颈,进一步强化“破冰”举措,确保在解决深层次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五是开展“助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行动。扎实开展农业十大产业集群“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行动,了解企业发展诉求和瓶颈问题,制定实施服务企业行动计划,以“清单化”方式解决企业遇到的难点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