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8月4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重温家乡历史 传承革命精神”红色故事演讲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活动自5月中旬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青年干部踊跃参加,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学白城历史、讲白城红色故事的热潮。全市72个参赛单位的115名选手参加初赛。历时两个半月的激烈角逐和层层选拔,12位优秀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最终,周一获得一等奖;王露、宋扬获得二等奖;殷哲宇、丛琳、陆慧宁获得三等奖。本报今日刊发获奖者演讲稿件,以飨读者。 ——编者的话
缅怀家乡革命先烈 传承白城红色基因
——白城市第一个党支部创立者夏尚志的故事
演讲者:白城市交通运输局 周一
忆往昔峥嵘岁月,数英雄浩气长存。在我们的家乡白城就曾有这样的一位革命英雄,他为洮儿河两岸人民的自由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亲手创建的中共大赉支部是白城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也是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夏司令——夏尚志,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白城人民的心中。
清末民初,夏尚志出生在白城市镇赉县五棵树镇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勤奋读书、聪颖好学,17岁便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齐哈尔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又先后到天津、北平求学,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受到了民主和进步思想的启迪,开始对国家兴亡瞩目,促使他把视野放在了天下,把目光聚焦在了人民。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年总是多热血,夏尚志年轻的灵魂与时代共振,他开始与许多新青年一起,投身到了革命的浪潮,走上街头撒传单、贴标语、游行示威,宣传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充满了革命激情。
1930年7月,夏尚志等许多学生因爱国游行而被捕,他更作为重点人物被严刑拷打,在狱中,夏尚志忍受着百般痛苦,可那份实现共产主义、天下为公的理想却始终温热着他的心头,让他忘却了身体的磨难与痛苦,搁浅了对家人的愧疚与思念。有人说青年的热血易凉,理想难抵现实,可我们却可以看到强大的民族信仰总能够让人矢志不移,夏尚志顽强不屈、视死如归,从未松口!无奈之下敌人只得将其释放。
被释放后的夏尚志并未因害怕而退缩,反而越战越勇。1930年11月,夏尚志被组织调到共青团北平市委做交通工作,负责和北平各地区的团组织取得联系。从此,夏尚志结束了学生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抗战胜利后,日伪政权垮台,国民党与日伪残余合流,想延续他们的反动统治。白城社会秩序一片混乱,百姓民不聊生。就在这样风雨如磐的暗夜,白城人民的儿子,我们敬爱的夏司令,带着党的重托来了,他率领部队7天接收7县,扩军7000人,建立了党的政权。随后又率领军分区部队辗转各地农村剿匪,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消灭“打三省”“十八省”等多股匪绺,毙伤俘匪1300余人。自此,白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1946年7月,为了推动家乡土改运动的深入发展,夏尚志毅然决然地将家里所有的田地、牲畜和浮财全部登记后分给了穷苦百姓们。当时白城子的土改运动正值发动阶段,夏尚志率先分自家的举动,鼓起了万家百姓的改革决心,推动了白城地区土改的深入开展。
甘入苦海担重任,鞠躬尽瘁为人民。我们敬爱的夏司令用自己的年华与心血,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贡献了他的所有!作为白城儿女,我们应将夏尚志作为前行的路灯,让那红色的精神与光辉,照耀着我们的前行之路。
今时今日,立足新时代的潮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2年,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党可以屹立102年风雨而常在,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那么我想说:因为那不变的初心,不悔的使命,总能吸引到同样高尚的人们汇聚在一起。
重温家乡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我将赓续家乡红色血脉,传承白城红色基因,立足岗位、苦干实干,把白城红色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源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当好开路先锋,吹响引领新时代发展的胜利号角,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乘风破浪,高歌远航!
传承百年红色梦 续写时代新篇章
——辽吉功臣马仁兴的故事
演讲者:白城市司法局 王露
白城——红色文化深厚、党史资源丰富,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1946年6月,中共辽吉省委在白城成立,建立了巩固的辽吉根据地,为东北解放战争作出了不朽贡献,无数英烈在这片热土上前赴后继、蹈锋饮血。今天我要讲述的原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便是牺牲在辽吉大地上的一位杰出将领,一名战功赫赫的“辽吉功臣”。
马仁兴,1904年生于河北省平乡县的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颇有爱国情怀,年仅16岁,他弃教从戎,怀揣家国理想,踏上了跌宕起伏的军旅生涯。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危机。马仁兴在心底呼唤“弃暗投明找党去,碧血丹心换中华”。1938年,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他率部起义,奔赴解放区。在抗日战场上,马仁兴的王牌劲旅骑兵团挥刀跃马,驰骋疆场,令日寇闻风丧胆。
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五一大扫荡。马仁兴率领骑兵团三出二进封锁线,用勇猛的骑兵战术冲开了数万敌人的铁壁合围,撕开了一道血的缺口。威震敌胆的骑兵团伤亡惨重,2000多人的部队只有70余人成功突围,而马仁兴年仅22岁的长子马乘风也在这场战役中壮烈牺牲。
当马仁兴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他双手颤抖拿着油灯,默默地看着作战图,强作镇定地说,研究下步行动吧。他虽多次率领部队路过乘风战死的地方,也未能到儿子的墓前看上一眼。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哪有父辈不爱孩子,但他把自己最爱的亲人奉献给了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业,在家国大义和骨血深情之间,他选择了国之大爱,把悲痛压在了心底。
1945年,马仁兴随部队到东北,从松辽大地到科尔沁草原,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一战四平,俘获敌军500余人、击毙3000多人,解放了四平城;二战四平,他率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创造了抗击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王牌”新一军33个昼夜的光辉战例。33天啊,他从未脱衣安睡一晚,从未吃过一顿消停饭。1946年,马仁兴奉命在瞻榆、开通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清缴土匪,连续收复了白城、榆树台等城镇。1947年,辽吉地域的土匪全部被剿灭,“马司令”名震辽吉。
马仁兴不仅是位骁勇善战的革命英雄,更是战友心中亲切的“老马头”。他铺旧毯子、盖粗布被、补破大衣、缝旧布鞋,他总笑着说:“缝补旧鞋是咱的传统,可不能丢了啊!”爱兵是马仁兴的一个特点,他有一本工作手册,详细记载了干部们的信息。这是晋绥27团烈士墓碑,当地政府将墓碑上的烈士迁移安葬时,意外地发现了每个战士的墓下都深埋了一块砖,砖上清楚的刻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籍贯和牺牲的地点。负责的同志嚎啕大哭,跪在地上说:“马团长啊,你太了解我们的心了,我们要找到这些战士得费多大的周折啊,你让这些孩子们回家了!”马仁兴就是这样深沉地爱着身边的战士。
“外侮内患扰神州,何时旭光照人间”,就是这样爱国忧民的他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1947年6月,马仁兴在三战四平中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43岁。在追悼会上,人们找不到一张他的单人照片,他的脚上还穿着一双旧布鞋。他走了,但他走不出他挚爱的祖国山河,走不出人民对他的无限思念。
人民没有忘记他,历史没有忘记他。1948年4月,辽吉省委在白城修建了“仁兴体育场”,敬建了“马仁兴烈士纪念碑”。时隔70多年,白城儿女正用一方纪念碑、一座烈士墓、一个红色地名、一段英雄故事将马仁兴的革命精神永远传承。
历史迈进新时代,撤地设市以来,白城人民30载励精图治、壮志豪情,实现了从“风沙之城”到“鱼米之乡”的完美蜕变;30载敢为人先、搏击潮头,赢得了全面创新改革的主动权;30载征帆高悬、乘风破浪,开创了“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面对30年的发展荣光,透过峥嵘的历史岁月,今天的美好生活饱含着太多仁人志士的奉献。我辈应传承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深藏功名只为国的红色之梦,在家乡这片沃土上发扬革命加拼命的情怀,砥砺实干加苦干的行动,三十而立再出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的征程上书写无愧历史、无愧家乡、无愧人民的时代华章!
百年风华耀初心 红色薪火世代传
——抗美援朝老兵宋健初的故事
演讲者: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 宋扬
在通榆县博物馆,珍藏着这样一份入党志愿书,它的纸张已经风化泛黄、字迹也斑驳不清。这是72年前一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小战士入党时所书写。1948年,只有17岁的他在山东加入华东苏北兵团,同年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6月入党,第二年随部队由福建转战东北,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时任通讯员的他在战场上被燃烧弹炸的血肉模糊,是副连长和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拼死掩护,他才得以幸存。从此,他左腿一条长达15厘米长的伤疤伴随终生。在退伍后的40多年中,小战士带着身上伤疤和常年的病痛在普通又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到66岁离世,度过了他平淡无奇的一生。他没有显赫战功,没有人给他树碑立传。甚至,他很少向人提及他曾经赴朝参战的过去,也少有人记得他。他也一定不会想到,在他离世的20多年以后,会有人将他的故事,讲给所有人听,但是,他却用艰苦朴素的作风和红色革命风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成长,他让红色基因润物无声般融入我血脉深处,他,就是我的爷爷,宋健初。如果他今天还健在的话,已经92岁了。
儿时的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每天必看《新闻联播》,袜子全是破洞也不舍得丢掉,为什么那些老旧的纪念章被他擦拭如新。一到数九寒天,他就用拳头狠狠的捶打左腿并忍不住疼得呻吟。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一次在观看《英雄儿女》时,当听到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爷爷饱经风霜的面庞上突然老泪纵横,与影片一同唱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当我用稚嫩的小手轻轻为他拂去脸上那滚烫的泪珠,他如泣如诉地哽咽到:“孙女啊,永远不能忘本啊,不能忘本啊!”
如今,爷爷离开我已经26年了,那个喜欢依偎在爷爷怀里的小女孩也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当我再次拂去入党志愿书上那岁月的封尘,更感到了他的厚重。“不能忘本啊!”是呀,爷爷是告诉我要永远不忘初心!我曾问过自己,什么才是初心啊?战争年代,初心是为了民族解放,抛洒热血、舍生取义;和平年代,初心是抗洪抢险时的一马当先,是抗击疫情时的一往无前,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广阔舞台上的忘我奉献;初心是你,是我,是在座的每一位在普通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青春……初心是“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写忠诚的铮铮誓言!
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102年的辉煌征程,百年披荆斩棘,百年接续奋斗,革命先辈的理想已成现实。促改革、谋发展,稳增长、惠民生,行大道、倡和平,泱泱中华在世界的东方奏响了时代最强音。山河日月当依旧,昨夜今朝却不同,现如今,我们可爱的家乡白城也正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以“三十而立再出发”的历史担当,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执着韧劲,紧紧围绕打造“一城三区”,深入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强市的宏伟愿景。百年的筚路蓝缕,先辈们的“初心”激励着我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以博大的胸怀铸就师德之魂,谱写事业长歌。为国育才,甘做“红烛”;超越“小我”,无愧时代!红色基因永远是我情感的依托、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