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8月4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重温家乡历史 传承革命精神”红色故事演讲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活动自5月中旬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青年干部踊跃参加,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学白城历史、讲白城红色故事的热潮。全市72个参赛单位的115名选手参加初赛。历时两个半月的激烈角逐和层层选拔,12位优秀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最终,周一获得一等奖;王露、宋扬获得二等奖;殷哲宇、丛琳、陆慧宁获得三等奖。本报今日刊发获奖者演讲稿件,以飨读者。 ——编者的话
赓续红色血脉 奋进时代征程
——反奸除霸、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阎群昌的故事
演讲者:中共洮南市委宣传部 殷哲宇
穿过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02年华诞,28年风云激荡,74载漫漫征程,说不尽的坎坷沧桑,道不完的伟业辉煌。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如今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到如今领航中国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在洮南市那金镇的昂代山脚下,一座英雄纪念碑巍然耸立,诉说着一位革命烈士对这片土地的无限忠诚,他就是英雄阎群昌。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欢庆之际,蒋介石却撕毁和平协议,向东北调兵遣将,企图独吞胜利果实。我党迅速发出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积极组织革命力量深入到东北农村开展工作,时任冀中第九军分区财粮助理的阎群昌被派遣至洮南县城关区任区长。他不畏猖獗的反动武装势力,在极其艰辛的革命斗争条件下,勇敢地领导当地群众开展土改斗争,给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1946年8月4日下午,阎群昌正在那金镇王富屯召开区干部会议。一阵枪声突然传来,霎时间地主勾结的百余名土匪如豺狼虎豹般蜂拥而至,将村庄层层包围。危急关头,阎群昌迅速分析了形势,一面掩护群众干部突围转移,一面精准指挥还击。最后只剩下他和通讯员两人苦苦坚守。黄昏时分,最后一颗子弹打光了……土匪用干草围住阎群昌栖身的仓房,手持火把逼迫阎群昌说出我党秘密,阎群昌大义凛然,怒斥敌人:“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气急败坏的土匪抓住阎群昌,用黑布蒙上他的双眼,将他的双手用大铁钉分钉在车耳板上,残暴的土匪用尽全力挥鞭催动马车拖着阎群昌在烈日炙烤下布满石子的路上一路疾驰……乡亲们闻讯赶来,撕心裂肺地哭喊着,为他送别最后一程。阎群昌视死如归,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大声说:“乡亲们不要难过,人死精神在,天下是人民的,胜利就在眼前。”鲜血染红了车板,浸透了大车跑过的土地,年仅25岁的阎群昌就这样被敌人活活拖死。残阳如血,满目疮痍,那一声声铮铮铁骨的呐喊,饱含了多少的愤怒啊,那一寸寸血肉浸染的土地,承载了多少的痛苦啊!阎群昌坚守着伟大的革命理想,走过了他短暂而悲壮的一生,新婚的妻子临行前含泪收拾起的行囊,最终包裹了丈夫那残破不堪的身体;不满3个月的儿子,永远也无法在父亲的庇护下长大,甚至还没来得及叫一声“爸爸”;年迈的老母亲流干了泪水,蹒跚地守在离别的村口,可她的孩子永远沉睡在了远隔千里的冰天雪地!斯人已逝,幽思长存,以英雄命名的群昌村世世代代讲述着他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流淌着英雄信仰的群昌水库岁岁年年滋养着他抛洒血泪的红色热土!青山埋忠骨,天地祭英魂!
忆往昔峥嵘岁月,无数像阎群昌这样的革命英雄,为了白城的胜利解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从人民中走来,承载着向死而生的理想信念;他们在逆境中抬头,铸就了矢志前行的党史丰碑。
历史沧桑,风云激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听党指挥、担当使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攻坚克难、一心为民,服务大局、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指引下,白城儿女始终赓续着这份红色血脉,在践行“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勇毅前行!三十而立,青春正茂,让实干托起梦想,让奋斗铸就辉煌,续写新时代白城的盛世华章!
军民团结如一人 瀚海丰碑耀征程
——解放战争时期白城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的故事
演讲者:白城市税务局 丛琳
我,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白城人,算是个外来户吧!来到这里工作之前,我特意查了她名字的由来。她由蒙语查干浩特翻译而来——白色的城市。这,应该是个浪漫的城市吧。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从此白城在我的心中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走进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我仿佛穿越了血与火的历史烟云。一张张图片仿佛在娓娓诉说着那段英雄的岁月,让我不禁热血沸腾。当我踏寻着历史的足迹来到第三展厅时,一组白城人民支援前线的数字深深震撼了我……担架4.5万副,出战勤大车近6万辆,民工约40万人次,筹粮3亿多斤,捐款5亿多元,做军鞋50多万双……我其实不能也不敢想象,在物资那样贫乏的年代,为了支援前线,白城人民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继续追寻着。就这样,一幕幕支援前线的生动画面逐渐展现在我的眼前。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辽吉省委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全力支援前线”的号召。白城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把支援战争作为首要任务,动员组织全区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支援前线。
物资匮乏的年月,养活自己还要勉强。但是为了在前线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你攒出一把米,他凑出一担粮,再穷再饿,也不能让咱们的战士在前线饿着肚子打仗。数不尽的肉蛋柴草送上前线,为东北解放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
呼啦一声,漫山遍野的民工正在赶赴战场。这阵仗,就是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也无法想象。这是白城父老自发组成的担架队出发了。只要是能抬动担架的,就是50岁的老汉也当仁不让。冒着敌人机枪的扫射,他们抬着担架跑在前线上,鞋坏了,跑丢了,就光着脚跑。实在跑不动了,就趴在地上喘口气缓下劲再接着跑。有的人被地雷炸伤了,有的队友壮烈牺牲了。但他们顾不上悲伤,马上顶上。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运送伤员,将他们送下战场。
除了后勤物资保障,白城人民还把优秀的子弟兵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在战时,许多青年争先恐后报名参军。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一去,就可能是阴阳两隔吗?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有多少叫不上来名字的战士,永远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的亲人再也等不到他们的归来,再也听不到他们喊一声,娘!
这样的人民,无私无畏;这样的人民,无比可敬;这样的人民,无坚不摧。正是有了这样伟大的人民,我们才能取得最后得胜利!
在那胜利的背后,有着无数白城父老的浓情厚意。“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难吗?难!舍吗?舍!正是这种牺牲精神,让这里成为东北解放战争坚实的大后方。
一次情景追忆就是一次精神洗礼,一次赓续传承就是一次砥砺前行!今年,是白城撤地设市30周年,多么奇妙的缘分,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成长扎根,建功立业啦。我憧憬着,我期待着,我也坚信着,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来到这里与我们一起挥洒汗水、奋斗不休。这片红色土地的光辉历史,必将激励我们,勇毅前行、接续奋斗,笑傲风雨,再铸辉煌!
开怀天下事 不言身与家
——解放战争时期在白城工作的女革命家曾志的故事
演讲者:洮北区明仁街道 陆慧宁
八百里瀚海鹤舞鸟鸣,万千家灯火大美白城。在白城这片有着深厚红色历史底蕴又充满生机的热土上,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挥洒鲜血和汗水,付出了青春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讲述的是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在白城工作的传奇女性,她就是中共辽吉省委委员——曾志。
曾志原名曾昭学,1911年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15岁投身革命,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当时唯一的女学员。后改名为曾志,她说:我就是要给女性增志气!1926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领导的湖南起义,接着跟随毛泽东举红旗上井冈山,担任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此后又跟随红军转战赣南、闽西打游击创建革命根据地,是我党革命斗争早期为数不多的女革命家之一。
1938年曾志与正在福州从事地下工作的陶铸结婚,婚后育有一个女儿陶斯亮。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由于革命需要陶铸和曾志被派往东北。在此之前曾志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术后不久她执意出院,前往东北战场。临行时,她恋恋不舍地把4岁的女儿亮亮留在延安保育院,她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还能与女儿团聚,便郑重地对保育员杨顺卿说:“老杨,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这孩子就是你的,请你把她抚养成人。”
1946年6月中共辽吉省委在洮南成立后,曾志先后任辽吉省委委员、辽吉一地委副书记、五地委副书记和城工部长等职务。由于在延安做阑尾炎手术后身体没休养好就投入战斗,曾志常常感到伤口痛,且腹部经常会鼓出一个包来,行军骑马时,马鞍一磨,半边肚子都肿得鼓鼓的,几个月不消。这个脓包伴着曾志长达一年半时间。后来在齐齐哈尔参加群众工作会议时,她遇到西满军区的卫生部部长,便请他帮忙做检查,大夫见刀口已经脓肿,立即给她做了手术,当伤口切开脓血就窜了出来,足足一尺多高,整整一大杯的量。大夫说:“好险啊,只差几层纸那么厚就穿透腹膜了,如果穿透,生命就难保了!”
在前线工作期间上级领导曾几次想把她调到省委机关工作,便于照顾身患肺病却仍日夜工作的陶铸书记,可曾志却坚决不同意:“现在局势险恶,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坚守岗位。我也不能例外!”
我们都知道曾志有个女儿陶斯亮,却不知道自参加革命以来,曾志先后生下三个儿子,但由于革命道路危机重重,她只好将孩子送人抚养,甚至为了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不得不将亲生儿子卖掉。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开始寻找孩子的下落。除了老二早夭之外,大儿子和小儿子尚在人世。时隔23年,曾志终于见到了两个儿子,他们一个在井冈山乡下务农,另一个由于小时候生过重病,落下了终身残疾。面对失而复得的孩子,向来铁骨铮铮的曾志却说出了此生最柔软的话语:“我对不住你们,让你们吃了很多苦。当时妈也是没办法,要行军打仗,环境非常残酷,没有办法养孩子,请你们原谅我!”当时很多人以为这次她终于可以把亲生骨肉留在身边了,可曾志却表示:“毛主席的儿子都可以去朝鲜打仗牺牲,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在井冈山务农呢!”此后,她即便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这样的要职也从没为家人谋过任何私利。
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87载人生,72年党龄,曾志将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东北解放战争的3年,是曾志漫漫革命征程中短暂的一瞬,却折射出她一生波澜壮阔的理想光芒。今天,在这片广褒的热土上,白城儿女正深切感受并努力践行着那段烽火岁月里孕育而生的伟大革命精神,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勇毅前行。
星光不问追梦人,时光不负奋斗者。三十而立再出发,风劲扬帆正起航。我们自当以而立之年的成熟稳重,而立之年的厚积薄发,而立之年的豪情满怀,挺膺担当、不负韶华,为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