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辉:行走在历史的尘烟里
●本报记者 薄秀芳
1994年,宋德辉走上了白城市博物馆馆长的岗位,如今已近古稀的他早已退休,但依然行走在历史的尘烟里。从一段城墙到另一段城墙,从一处墓穴到另一处墓穴,从一座遗址到另一座遗址,他走遍了白城大地的沟沟壑壑。他极其小心地拾起历史遗落在这里每一片文明的碎片,然后把他们拼接起来,展示给珍视并热爱他们的人。驱使他这样做的,是职业赋予他的责任,更缘于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退休后,宋德辉常会回白城市博物馆看看,从三楼展厅门口望过去,展柜内一件件静默的文物,以独有的方式还原、再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看着这些文物,宋德辉的眼中有了光彩,就像在看自己心爱的孩子。如果碰到外地的游客,宋德辉还会为他们讲解每件文物的来历,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白城的历史是一部鲜见于史籍的历史。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版的众多历史著述中,很少提到白城这个地方。而事实上,白城有证可考的历史就有一万二千多年,散落在境内的历史遗存有500多处,每一片残缺不全的陶片背后都是一幅古代先人狩猎、捕捞、农耕生活的生动图景,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看似孤立的碎片作为一个整体组合到一起,使之真实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让文物还历史真相。”他说,这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使命。
早些年,因为条件所限,宋德辉只能利用白城地区春、秋刮季风的特点,托各种关系借车到白城各县(市、区)的遗迹上寻找文物。每有收获,那份开心与快乐足以抵消风吹日晒的痛苦、辛苦颠簸的疲惫……行走在被厚厚尘沙掩盖的遗址上,他心怀敬畏,惟恐惊扰,因为这里有白城先民生活的气息。
“我们可以登上月球,可以重组基因,但我们无法再造文化遗产,它失去了就没了。”
位于大安西北的东山头古墓遗址4公里处,是著名的汉书文化遗址。宋德辉从这里出土的陶器中受到启迪,于是写下了《一江两河和白城古代文明——从汉书遗址二次发掘谈起》一文。
在长期接触史料的过程中,他以一个学者的理性和作家的感性去重新诠释每一个历史细节,并习惯于把对现实的感悟运用于历史事物上,使那些遥远的历史事物有了更鲜明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他撰写的有关东北历史、辽史、金史、元史、清史和白城市有关的历史志书及考古学、博物馆学等论著百余部,在《中国博物馆》《文物工作》《考古》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用公共关系原理解决博物馆与观众的问题》《婆罗火与金泰州》及系列文章《一江两河和白城古代文明》等论文,均在文博界引起较大反响。
在宋德辉担任白城市博物馆馆长的20年间,博物馆馆藏文物从2600多件激增至2.3万余件。
退休后的宋德辉陆续完成了《烽火辽吉——解放战争时期的辽吉根据地》的布展和正式对外展览,出版了《白城简史》和《洮南简史》。而《白城简史》的出版更是让白城的地域文化由此全面载入文字史册。
宋德辉欣喜地告诉记者,如今的白城市博物馆在完成三馆合一后,馆址面积增大了、馆藏更多了、馆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得到更新,白城文博事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更好,这也是白城人民的文化福祉。文博事业一定能绽放出地域历史文化特有的厚重和绮丽芳华,助力白城发展。
古稀之年的宋德辉思维敏捷、言行干练,行走中带有一股超越年龄的力量和精气神。这位白城历史文化的发掘者、记录者,眼中有愿景,心中有情怀,他的背影融入到历史的烟云中,犹如一束光持久而悠长……
时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本报记者 张 芙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我们的展馆共有两层,一楼是4个展厅5个部分,二楼是场景还原部分……”在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内,白城市委党史研究室讲解员时嘉正向入馆的参观者们讲解着辽吉省委期间的革命历史。深入浅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搭配上她娓娓道来的播音腔,让前来参观的群众深深沉浸其中。
“80后”的时嘉,出生在镇赉县的一个小村子。儿时,“白城”在她心里是最大的城市,最期待的地方,毕业后她来到了洮南广播电视台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2022年她怀揣着对白城的热爱和对革命先辈与战斗英雄们的敬仰,来到了白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成为了一名讲解员。
从一名“讲解小白”成长为如今成熟干练的红色讲解员,并非一蹴而就,时嘉明白,想要把辽吉省委期间的英雄事迹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让先辈们的遗物变得有生命更有温度,让更多人共情,前期用心准备、查阅资料环节必不可少,这不仅是自身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自我职业的一种肯定。
“辽吉省委旧址里的很多事迹和文物,他们背后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面对每一位革命先辈,我的工作不仅仅停留在现有的资料里,我会通过查找大量的历史书籍、观看解放战争时期的影片等方式,尽可能地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成为红色故事讲解员的时嘉首先从展馆里的每一个人物入手,了解他们当时出生的年代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这个过程当中,她经常加班加点地学习和背诵,很多次因为太投入地去了解革命先辈的历史故事而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利用,辽吉省委旧址于2007年被确立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于2016年6月被中共吉林省委确立为党史教育基地。自2022年11月1日开馆以来,这座红色旧址实现了馆藏文物由之前的20余件到现在57件的飞跃,陈展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展出形式日益多样。
“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走向幸福道路的历史见证,也为今天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深厚滋养,有机会把革命故事整理出来,讲给大家听,既是我的责任,也是一生的幸事。”时嘉说话温柔而有力量。
在翻阅历史书籍和讲解工作中,时嘉常因许多革命先辈的故事而感动,每次当她讲到陶铸和曾志的女儿陶斯亮是如何从陕北延安来到东北白城子这段艰辛往事的时候,她的内心就会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陶铸和曾志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舍小家顾大家来到东北参加解放战争,由于太思念女儿,他们写了一封信,希望党中央可以把女儿送到身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小小的4岁孩童,经过1年的时间,无数次躲避国民党的追杀,才来到爸爸妈妈身边,这是何等的艰辛和不易。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小斯亮穿着破旧的棉袄来到辽吉省委院里,见到爸爸的那一瞬间,孩子懵了,傻傻地看着大家,不知如何是好……
陶铸、曾志投身革命,忍痛抛家舍女的故事令时嘉动容,她也将这份情感带入讲解工作中,努力与观众做到情感共鸣。“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讲解唤起观众的融入感,带领他们真切地感受这段历史。”
如今,已经70多年过去了,在白城撤地设市30周年之际,我市以中共辽吉省委旧址为依托,倾力打造了白城市辽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往日的革命旧址变成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白城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几十年的发展,白城早已不是印象中落后的模样,它是绿色的白城!是红色的白城!是充满活力的白城!时嘉说:“在白城工作的1年时间里,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而且能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工作,我感到无上光荣,又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身为一名红色文化传播者,时嘉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将白城故事讲好,将红色基因传承好,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把白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让大家走进白城、了解白城、热爱白城、奉献白城。
历史记忆会赋予一座城市灵魂,历史文化的昌盛,会促使城市沿着更蓬勃的道路发展。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作为东北唯一保存完好的解放战争时期省级机关旧址,是白城市红色革命遗址,也是白城市红色历史的最佳见证,这里有着充足的革命思想记录和历史文物可供探索,时嘉期待能有更多的人走进展馆,体验一场红色记忆之旅,赓续红色历史的传承。
李晓明: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迁
●本报记者 朱 晴
“这是1997年夏,我市文艺工作者在市民广场表演节目现场,庆祝香港回归”“这幅是我市农村陆续用上了自来水的场景”……在白城日报社的办公室里,一向话语不多的摄影部主任李晓明在翻开自己的作品后,便开始滔滔不绝讲起他的摄影故事,分享起他眼中白城的发展和变迁。
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走出校门的李晓明就与摄影结缘。经过不懈努力,李晓明于1993年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为了白城日报社的摄影记者。那时他背着一台海鸥120双反相机、一个黑白胶卷,穿梭于白城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在此后的30年里,一次次将镜头对准白城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记录了城市不同阶段的变化。时光流逝,城市早已变了模样,而他积累下的1万多张照片,已经成为珍贵的“城市记忆”。
“这是当时人们口中的大象、铜马、熊猫转盘道,如今已经拆除变成了十字路口”“这幅照片拍的是改造前的火车站”“这是拍摄于2018年改造后的洮北区海明路步行街”“这是秋天白城经济开发区的夜景”……当这些从1993年开始拍摄的照片铺陈开来,好像一条时间的河流“哗哗”流动起来。随着时代发展,曾经的老旧小城不复存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车道四通八达,夜晚的街道灯光璀璨……白城这座城市被融入更多现代化气息。
之所以用30年的时间坚持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究其根本,是李晓明对这座城市的无限热爱。在他看来,白城这座城市里,无论是行走的人们、作业的车辆、飞翔的鸟儿还是天边的云朵,都是美好的。不管是人物、建筑、生态环境、道路都可能成为他摄影的素材。对于他来说,能够用镜头将城市的发展变化拍摄记录下来,形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用影像讲述家乡故事,是他热爱这座城市独有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资深摄影记者,李晓明走遍白城大地。从舞姿蹁跹的丹顶鹤,到蜿蜒流淌的洮儿河;从脱胎换骨的老城改造,到华彩壮丽的新城新貌;从古香古色的洮南府,到钟灵毓秀的嫩江湾;从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到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李晓明在堆积如山的图片中,一张张挑选,优中选优,认真编辑分类,出版了承载着白城人民记忆的《美丽白城我的家》新闻纪实摄影集。摄影集从生态环境、生态扶贫、生态经济和生态城市等方面的新发展、新变化,以新老对比、重点突出的形式,分为8个部分展示了白城的经济、生态、交通等方面30年来的发展历程,对白城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工作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30年,弹指一挥间,李晓明手中的相机换了一部又一部,从黑白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无人机,他将白城撤地设市30年的发展历程“压缩”在一幅幅摄影作品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神奇美丽的城市。
这份记录仍在继续,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晓明依然身背相机活跃在白城的大街小巷中,对他而言,记录白城发展变迁的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镜头继续见证白城更加美好的明天。
吴迪:“白色巨塔”下的追风者
●本报记者 张 赫
“肩上扛着风,脚下踩着土,心中一句话,不认输,我用火热一颗心,写青春……”这是一首在20世纪90年代广为流传的歌曲《追风少年》,歌词描绘的追风少年意气风发,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闯劲。在我市广袤的大地上,就有一群真正的“追风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换来了一座座迎风矗立的风机和源源不断输出的绿色电流。白城富裕风力发电场职工吴迪就是奋战在风力发电一线的追风者之一,他用青春捕风“白色巨塔”,记录着我市风电产业的发展历程。
2010年,大学毕业的吴迪步入了新能源行业,他怀着对风电产业的热忱和期待,2013年来到白城富裕风力发电场工作,开始了追风逐电的岁月。
“刚上班的时候,我市风电行业正处于起航阶段,早期安装的机组还没有配备免爬器、助爬器,更不用说升降机了。”吴迪回忆道,刚到风电场工作时,检修风机都需要爬上70多米高的机舱,那时他还是职场小白,对许多方面的工作都比较陌生,在日常繁重体力作业的同时还要克服恐高心理,工作压力很大。为了更好地投入运维工作,不管多忙,他总能挤出时间学习风电场运维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不知疲倦地学习、汲取理论知识。从巡检、定检到维护、检修,一步一个脚印地辛勤耕耘着,吴迪很快就成长为全面掌握运行值班、电气检修和风力发电机组检修的全能选手。
“一次次的巡线,虽然辛苦,但看到设备正常运行,想到万家灯火通明,就更加坚定了自己‘追风’的选择。”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危急时刻,但面对困难,吴迪尽显担当。2020年7月的一天,因天气炎热导致一风机出现频繁温度高限功率,为了不影响发电量,吴迪提议前往风机内部,对风机进行滤棉清理。外面烈日炎炎,体感温度将近30度,风机内的温度更是达到50度以上,面对高温闷热的工作环境,吴迪并没有退缩,在他的带领下,运维人员用鼓风机对机舱齿轮箱滤网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灰,保证滤网无堵塞、通风散热,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风机的稳定、高效运行。
2021年2月24日,运维团队又迎来一次大考验。那天下了一场大雪,当天20时25分,监控后台发出告警,风电场集电5号线高压开关故障跳闸,8台风机受累停机。因为积雪深厚,无法开车,吴迪和运维人员就带上装备,冒着风雪徒步3公里查找、处理故障。“最难的是在大雪天气情况下查找故障点,但再冷也要克服,因为电力输送事关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吴迪回忆说,他们战严寒、抗大雪,经过近5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成功排障。
入职以来,吴迪工作兢兢业业、勤于钻研,在风电行业积累了大量经验,熟知对风机的吊装、电装、调试、维护和检修工作。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值班员、值班长、生产部副经理到现在的安监部经理,他用大量的经验、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热忱,推动了白城富裕风电场安全生产和运维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10多年来,吴迪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也亲身经历了我市风电产业从发展阶段、停滞阶段、爆发式增长阶段到现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他说,他们身处新能源行业,对白城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关注,尤其是近几年,看到白城市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全市新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新能源项目有序推进,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也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扎根在风电场,看一缕风变成一度电,点亮万家灯火。
金涛:用传承之爱护蓝天精灵
●本报记者 姜 宁
8月清晨的镇赉莫莫格湿地碧波荡漾,晨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像是一块碧绿发光的水晶。不久后,平静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热闹起来,形态各异的水鸟、珍禽一一浮现,有的在悠闲觅食,有的则成群结队振翅高飞……
顶着炎炎烈日,白城护飞队员金涛手拿望远镜向水天相接处眺望着,此刻的他腰杆笔直,时不时踮起脚尖,由远及近观察着候鸟的数量和生活状况,豆大的汗珠顺着他黝黑的脸颊缓缓流下,可他依然全神贯注,害怕落下每一只鸟儿的足迹。
2020年,金涛通过师父赵志君的介绍成为了吉林白城护飞队的一员。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国家保护鸟类,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鸟叔”们,更学到了师父赵志君痴迷忘我的爱鸟护鸟精神。可在提及师父时,金涛却难掩悲伤,万千思绪在这一刻仿佛回到了多年以前。“我的婚礼就是我师父赵志君主持的。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在护飞工作中他都是一个热心稳重、声华行实的人。可他,却在2022年因糖尿病综合症不幸离世。”
当时得此噩耗,金涛第一时间前往师父家中,希望能见师父最后一面。可师父的妻子却只把一个望远镜交到了金涛手中,并告诉金涛:“志君嘱咐我一定要亲手交到你手中,你要带着他的遗愿做好护鸟爱鸟工作。”
从接过望远镜的那一刻起,金涛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了很多。这些年,他从未忘记师父的殷殷嘱托,并始终将这份嘱托付诸行动……
从那时起,金涛便更加积极参加护飞队的各项护飞和宣传工作,不分昼夜地在巡护区域巡逻观察鸟类的“生活起居”。在每天天色未亮之时,金涛便带着干粮和水,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他沿着自己规划的巡护线,时而下车走到芦苇丛深处,查看有无偷捕鸟类、破坏湿地的行为;时而透过望远镜,观察鸟群是否有异常。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金涛熟练掌握了许多鸟儿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从鸟儿走路的神态、粪便的性状,便能判断它们的健康状况。而此前,金涛却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谈及护鸟经历,让金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他在日常巡护中在稻田地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白琵鹭。“当时我看见它的时候已经不能飞了,在我把它的翅膀展开检查时发现,它的翅膀根部有一个很大的伤口,而且已经发炎溃烂。我顿时心里一紧,急忙将白琵鹭抱起赶回家中,在经过简单的包扎后,白琵鹭仿佛知道我并无恶意,惊恐的神情也逐渐消失,还不时发出阵阵低鸣,好像在和我‘撒娇’一样。”由于担心白琵鹭的伤势会进一步加重,金涛紧急联系了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情况通报。那一夜,金涛整宿未敢合眼,在照顾白琵鹭。
一人、一鸟,仿佛许久未见的恋人,彼此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将白琵鹭接到保护区进行救治,金涛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才放松下来。说到这里,金涛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般。“不得不佩服鸟类的自愈能力,仅仅经过10多天就恢复了,重新回归了大自然,它又能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了。”
显然,受伤的鸟儿遇到了金涛,它们是幸运的。3年间,金涛已经救助了白琵鹭、白鹳、猫头鹰、啄木鸟等珍稀鸟类20余只。但在这期间,也有少数鸟儿因各种原因死亡,遇到这种情况,金涛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捧起死去的鸟儿为它们梳理凌乱的羽毛,然后亲手挖一个小坑,让鸟儿“体面”地离开。
闲暇时间,金涛总是与其他护飞队员一起奔走在各个乡镇、村屯,宣传讲解爱鸟护鸟、禁止捕猎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通过他与队友们不懈努力,现今已有辅警、党员、村干部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加入到护飞队,为白城护飞工作补充了坚实力量。
“公益事业非常值得我们去做,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团队凝结出的磅礴之力不可估量。”在爱鸟护鸟这条道路上,金涛怀揣师父的初心和使命走得无比坚定。
在这一刻,师父赵志君的遗志得以传承,金涛的使命也得到了诠释。
环境好不好,鸟类最知道。现如今,镇赉县莫莫格保护区内高高的芦苇荡随风轻摆,成群的候鸟在天蓝、水清的湿地内悠闲地度过它们的“假日时光”,一幅幅多彩、绚丽的生态画卷谱写出了白城生态环境变化的壮丽篇章,同时也为与我们朝夕相伴、和谐共生的鸟儿提供了舒适、安宁的栖息天堂。
大安站专家:黑了土地 白了头发
●本报记者 李政孚
8月8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令人心旷神怡。没有人能够想到,20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经过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20年的苦心经营,现在已经成为丰盈粮仓。
跟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淼的脚步,记者逐渐深入了解到了这曾经的“不毛之地”,怎样变得物足粮丰、收获满满。
时针拨回到2003年,白城市是东北苏打盐碱地的典型区域之一,土壤质地黏重,非常不利于植物存活与生长。这一年,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来到大安,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简称大安站)。
梁正伟、李伟强、黄立华、王志春、杨福、马红媛、杨帆、杨昊谕、刘淼、王明明、李景鹏、胡加枫、俞添贺……专家们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为了改良盐碱地和增粮增产呕心沥血,他们的名字终将被人们铭记。
初到大安时,专家们有的二十出头,有的正值而立。20年过去了,他们或已年近知天命,或已到花甲之年,依然为改良盐碱地和增产增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据刘淼介绍,每年的4月至11月,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从早上6时就开始工作,下地查看秧苗、采样、讨论、研究,每天除了在广阔的田野里散散步,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冬天冷,夏天热,风还非常大,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专家们的脸黝黑、起皮,满是岁月的痕迹。工作忙的时候,就蹲在地里或马路边吃一口面包。常年田间工作让女专家们的手劲都练得特别大。在地里站一天是经常有的事,用他们的话说,风湿、腰间盘突出,都是他们的“职业病”。稻田里的蚊子也非常多,密密麻麻,一般都是几十只一起向人扑来,下一次地,全身几乎都会被蚊子叮满了包。水稻里还有蚂蝗,不慎被咬的话,会出很多血。冬天点电暖气和电褥子,夏天伴着苍蝇、蚊子和很多不知名的小飞虫睡觉。每年剩下的几个月,专家们则回到办公室处理文本和项目相关材料。这些年,他们不是在田地里,就是在电脑前,用尽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奉献,无怨无悔。
建站20年来,大安站系统开展了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研究,参与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示范区建设,审定水稻品种12个,破解了“以稻治碱”和“以草治碱”关键技术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和荣誉30余项;先后被评为吉林省生态建设先进集体、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黄大年式科研团队以及全国工人先锋号。构建了“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模式,目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自2021年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以来,模式已在吉林省累计辐射推广70余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400公斤以上,采用酸性磷石膏改良技术路线,每亩改土成本可压缩至1000元以下,且只需一次性改良,即可多年持续利用。
“2022年,大安盐碱地水田高效治理万亩核心示范区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采用‘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模式,当年水稻每亩产量高达511.76公斤。在酸性磷石膏改良6年基础上,实施‘中科发6+旱育密植高产技术+微生物菌剂+绿色防控技术+灌排洗盐良法技术’为核心的轻度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示范田,水稻每亩产量为712.65公斤,达到高产田水平。”刘淼说。
20年,专家们用青春、热血和奋斗,谱写了一曲激昂澎湃的乐章。他们用20年的时间,黑了土地,白了头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铭记专家们为改良盐碱地和增产增收所付出的智慧与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