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莹
粉笔无言,笔下育桃培李;三尺讲台,甘当育苗奉献者。洮北区优秀教师、东胜乡学校教师张海娇从事教育工作11年,始终扎根教育一线、矢志追求教书育人,用爱与智慧托起众多孩子们的多彩梦想。
2012年8月,大学毕业的张海娇通过特岗教师考试,如愿成为洮北区东胜乡学校一名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工作,是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会员、洮北区教育学会优秀会员,现任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七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
张海娇曾经有一名学生,成绩优异,但入学一段时间后出现夜不归宿情况,还学会了吸烟,甚至欺负同学。张海娇多次家访后了解,原来这名学生因父母离异,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关爱,沾染了不良少年的坏习气,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张海娇经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了学生母亲,并说服她来关心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张海娇的不懈努力下,这名学生终于重新找回了人生目标,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高中。
还有一名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已经毕业的学生小牛。在校期间每天中午大家去食堂吃饭时,小牛总是一个人躲在校园内的某个角落里,张海娇去关心时,小牛会慌乱地跑开。于是张海娇跟随校长进行了家访,得知小牛的母亲是一位聋哑人,父亲体弱多病。小牛不去食堂就餐,是因为家庭困难。得知这种情况后,张海娇就负担起了小牛在校期间的伙食费,直至初中毕业。
“俯下身子,学会倾听,努力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真诚做他们的朋友,这让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成为我扎根乡村教育这片沃土的强大动力。直到现在,我的好多学生还和我保持联系。刚毕业的孩子们上高中遇到困难会与我联系,参考我的意见。参加高考的学生,分数出来会第一时间告知我,分享他们的喜悦。上大学走之前,也会约我见面,聊聊过去的学习,谈谈未来的规划。身为教师能被这么多的孩子们信任着、挂念着、惦记着,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张海娇说。
她深知,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找到“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就是自我主动的思考、学习。为此,她经常线上、线下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个人快速成长。积极参加学校和教研室组织的备课、研课、磨课、赛课活动,进一步磨炼自己;积极参加省、市、区级的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勤奋谱写美丽华章,汗水浇开荣誉花朵。张海娇曾获得洮北区优秀共产党员、洮北区和东胜乡师德先进个人、洮北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撰写的论文《浅谈初中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分析》在教育部首届“教学考试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国家一等奖;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在吉林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获吉林省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征文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在白城市首届初中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白城市教师微课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国培洮北区送教下乡培训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学本课堂”展评活动中,所授课例被评为优质课;在洮北区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所授课例被评为优质课;辅导学生参加洮北区演讲比赛荣获指导教师奖;所撰写的“读书美文”征文多篇获得洮北区一、二等奖项。
遍育桃李,无悔教坛,倾心求索,不负韶华。张海娇始终用一名优秀党员、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牢记育人使命,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心和智慧,为学生的成长铺就一条阳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