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公安专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深化“警地融合” 推进“警民融合”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23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警地融合” 推进“警民融合”

社区民警、警务助理驾驶警务电动三轮车开展治安巡逻。 胡海学摄
白城市公安局下沉警力与社区“义警”联合开展巡逻防控及流动人口排查,构建起“警力+民力”治安防控体系,提升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李涛摄
保秋收,护丰“警”。镇赉县交巡警大队联合沿江派出所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电诈宣传活动。 徐子晗摄
 

真情换真心 服务促管理

“红石榴家园”服务站打造基层警民融合大格局

●李 澳

走进白城市区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便是洮北区海明街道民福社区的“红石榴家园”服务站,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各族各界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享受着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深化“警地融合”推进“警民融合”工作走深走实,白城市公安局积极推动机关民警下基层上一线,在海明街道民福社区创办“红石榴家园”服务站,以真情换真心,以服务促管理,真正打造群众有期盼、公安有阵地的基层警民融合大格局。“哪里群众有需求,警务就延伸到哪里,刚好借着下派锻炼的机会,我带着绘制已久的‘三心’工程计划扎根在民福社区。”下派海明派出所民警邱立群说。

聚心工程:打造民族共融“馨”家园

搭建专属阵地,增强凝聚力。在民福社区办公区内规划建立“红石榴家园”服务站,线上创建了“红石榴家园”服务站微信群,邀请各民族人士和各民族家园主要家庭成员入群,线下设有群众接待室、会议室、服务窗口、办公室等功能区,使各民族群众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属阵地,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固定工作人员,提升亲切感。海明派出所和民福社区深度融合,为社区配备常驻民警1名、辅警1名、社区工作人员2名,实行双站长负责制,共同负责服务站工作。同时,还吸纳社区有威望的少数民族志愿者5名,任命为网格小组长,实现服务管理网格化。通过固定的工作人员与少数民族群众经常沟通,使辖区各民族群众倍感亲切。

“定制化”团队,倍增温暖感。聘请统战、市监、医院、学校、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个体商户等各界人士组建了一支服务团队,目前共计组建12人,有翻译员、法律咨询师、矛盾纠纷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医疗咨询师、学生辅导教师、工商咨询员、民族政策咨询员等成员。同时,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邀请更多的职能部门及各界人士参与,解决群众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定制化”团队的各种亲民服务,使各民族群众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政策带来的温暖。

暖心工程:营造民族共融“欣”气象

有困难,就帮忙。群众遇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红石榴家园”服务站。8月15日,马先生到服务站就办理居住证和孩子上学问题向工作人员求助。经了解,马先生一家三口从青海来白经营一家兰州拉面馆,由于一直未办理居住证,家里的小儿子即将上小学,不知道能否在当地办理入学。驻站民警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一家三口办理了居住证,随后又与辖区靖安小学积极沟通,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马先生带着一副写有“警民融合一家亲·帮扶解困显真情”的锦旗来到服务站,激动地握住民警的手说:“我面临的两个最大困难都给我解决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有矛盾,就化解。9月11日上午,史先生向驻站民警反馈,因邻居在其楼道内施工问题与其发生争吵,驻站民警立即前往现场了解情况。当时,史先生与其邻居梁某情绪都非常激动,互相推搡、辱骂。原来,梁先生想往自家车库内引自来水,破坏了两家楼道公共区域的地面,史先生发现后予以制止,但梁先生未听劝阻继续施工,二人因此发生矛盾。驻站民警针对两家矛盾耐心劝解,双方认识到错误,便握手言和,双方表示今后一定和睦相处。

有需要,就服务。驻站民警在日常走访期间到白城加油站附近处的新疆大串烧烤店,了解到辖区群众阿先生的女儿小苏在靖安小学五年一班就读,近期出现厌学现象。驻站民警立即到学校与其班主任和校领导沟通,原来小苏刚从新疆转到该校不长时间,语言沟通、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多不适应,学校领导和老师均表示会对其多关怀,让同学们多帮助。同时,“红石榴家园”服务站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和课程辅导,帮助其调整心理状态、提升语言沟通能力、适应生活习惯。小苏逐渐开朗起来,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其父亲对学校和服务站团队的帮助非常感动,拿着一副写有“红榴家园聚民心 优质服务暖人心”的锦旗送到驻站民警手中表示感谢。

同心工程:汇入民族共融“新”力量

主动深入,助力融合。通过驻站民警辅警和各民族群众打成一片,主动融入到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以真情换真心,建立起良好的警民互动关系,通过“情感融合”实现了“警民融合”质的飞跃。前段时间,辖区群众吾先生在市区百花商场西胡同经营烧烤摊位,由于他语言不通,情况不熟,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驻站民辅警主动与工作人员沟通为其做思想工作,并在中间搭建桥梁,通过一次又一次到店内与吾先生沟通交流,下班时间,驻站民警到其住处帮助穿串,逐渐与吾先生成为好朋友。驻站民警还积极为吾先生租房子找房源、协调降低烧烤摊位卫生费收取标准,获得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充分信任。

警民恳谈,助力打击。以“共聚警民力量、共筑民族团结”为主旨,邀请各族群众代表开展警民恳谈活动,促进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入交流交心中听取各民族群众的意见建议,在案件办理、矛盾纠纷化解上,合理照顾民族风俗习惯。活动开展以来,驻站民警真正做到了走出去,与群众交流十分密切,信息搜集工作得到大幅度提升。近日,驻站民警发现辖区内一名中年男子在租住单间出租房时提供的身份证件信息与本人不符,且形迹可疑。民警对其进行盘问、检查,该人拒不出示真实身份证件,于是将其传唤到派出所做进一步核查,发现该人为山东省的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民警的举动助力打击了违法犯罪活动。

及时预警,助力稳控。借助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发动各族党员干部及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时时获取价值信息,及时掌控矛盾纠纷苗头隐患,构建源头防控体系。9月25日,刘先生与驻站民警唠家常时了解到,辖区内多栋家属楼楼顶漏水并统一维修,但维修时造成了12家住户的热水器损坏,无法正常使用,小区居民情绪激动。驻站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赶到涉事住户家中安抚居民情绪,向其讲明道理,同时联系“定制化”团队组织施工车辆和专业人员来到现场,通过2个多小时的高空作业,最终将损坏的热水器修缮,得到了住户居民的称赞。

截至目前,通过接待群众、电话求助、微信反馈、社区走访等渠道,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26条;在“红石榴家园”服务站微信群推送公安便民利民举措、在线回复群众咨询、发送反诈宣传、安全知识等相关内容720余次;开展法律咨询150次、政策咨询90次、学习辅导15次、心理疏导24次;解决困难求助35次、化解矛盾纠纷27次。

汇聚“警地融合”资源力量 创新“六位一体”基层治理新模式

●朱梦琦

“邻里之间要相互体谅,遇事要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前不久,在镇赉县沿江社区警务室,因邻里纠纷问题积怨已久的矛盾双方,在社区辅警的调解下终于握手言和。

在镇赉县151个村(社区)警务室、213个警务站,有这样一群身穿藏蓝制服的人民警察,他们肩负着人民调解员、退役军人事务员、农村公路护路员、宗教工作协管员、社区网格员等“六位一体”复合职能,他们在小社区(村屯)构筑大平安,是百姓身边的“贴心人”。

党建引领“警地融合”工作开展以来,镇赉县公安局将“警地融合”工作与“一村一警”工程有机结合,持续改进优化驻村(社区)辅警工作,探索实行了“六位一体”基层治理新模式,依托“街道+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治安辅助力量”四级联动警务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警辅警同步巡逻、警情社情同步处置”,打造群防群治“前哨站”,筑牢服务群众“第一线”。

通过“警地融合”工作,镇赉县公安局有效推动社区(村屯)任务共领、责任共担、机制共建,带动各类社会治理资源有序融入,共同开展辖区内基础信息采集、安全隐患巡查、矛盾纠纷调解、宣传走访服务等工作,实现对各类事项精确预防、精微服务、精细管理、精准处置。

今年6月,向阳村民李老汉与村邻发生口角并将其打伤,受伤村民报警,驻村辅警高宏岩仅用3分钟就来到现场。此时,情绪失控的李老汉已将自家房屋点燃,并趁乱逃走,火势越烧越大。高宏岩立即组织附近村民救火,保住了附近的房屋不受殃及。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后,高宏岩利用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便利条件,走访了十几户村民,很快查访到了李老汉的落脚点,协助警方成功将其抓获。

“警地融合”工作开展后,151名辅警走社区、窜街巷,出农田、入农家,对辖区群众的自然信息、生活状况了如指掌,利用本乡本土的优势开展矛盾纠纷调解、退役军人服务、农村道路安全教育、社区网格服务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累计解决土地、家庭、邻里、经济等各类纠纷135起,“民转刑”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

驻村(社区)辅警的薪资待遇一直是公安机关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对此,镇赉县将“六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的保障经费、人民调解员和退役军人管理的服务经费、公路护路员补助、宗教协管员补贴等相继纳入财政预算,使驻村(社区)辅警年固定收入提升至原有薪资的3倍,通过“赋能增薪”调动他们想事、干事、干成事的积极性,从源头上提升队伍综合战斗力。

为促进驻村(社区)辅警参与警务活动的规范性、主动性,镇赉县公安局还建立了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上门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各类警务业务技能、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不断提升村(社区)辅警法治意识、奉献意识、实战技能和防范要领。今年7月,嘎什根乡一村民家中突然失火,村民第一时间打电话求救。驻村辅警刘艳明仅用2分钟就赶到现场,冒着房屋随时可能被烧落架的危险,配合村民将火场中的财物转移,有效避免了火势蔓延、减少了群众财产损失。目前,镇赉县有151名驻村(社区)辅警发挥“六位一体”复合职能,累计收集社情民意2万余条、案件线索156条,协助清理“四无”车辆1680台,入户发放反诈宣传单5万余份。他们成为“千里眼”“顺风耳”,为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发挥着积极作用。

共建共治凝聚警民合力 用心用情守护社区平安

——通榆县持续深化“警地融合”推进“警民融合”工作纪实

●胡海学 洪 宇

党建引领“警地融合”工作开展以来,通榆县公安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探索创新警务运行新模式,打造了“警+N”警民融合工作格局,切实提升城乡社区治安治理和服务能力水平。

以“实”字为重 “警地融合”工作高位推动

“每天骑着配发的警务电动车为辖区百姓服务,也是圆了我从小当警察的梦想。”通榆县苏公坨社区警务团队志愿者赵坤高兴地告诉笔者。

今年以来,通榆县公安局高标准推动“警地融合”工作,在人、财、物和组织保障上给予倾斜,累计投资200余万元,在域内建设172个社区警务室、508个警务工作站,配齐配备76台警务电动车和单警装备,基层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局党委成员挂帅,带领中层领导干部包保社区,组建172个社区警务团队,全面摸排社区情况、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局党委班子带领12个大队“一把手”对接12个社区开展工作,19名派出所所长进班子,73名民警进“两委”,183名专职辅警进网格兼职网格员。

在通榆县苏公坨乡率先成立乡村警务团队,汇聚派出所、司法所、土地所等乡镇部门力量联合开展工作,吸纳治保主任、民兵、志愿者90人与派出所民警、“一村一警”共同开展巡逻防控、普法宣传,行政案件同比下降30%,社会治安不断向好。

以“新”字为本 “警+N活动”层出不穷

“警务室就建在俺们工厂里,我们员工心里可踏实啦!”通榆县牧原集团公司员工小李感慨地说。在通榆县公安局“警地融合”新机制的作用下,“警企融合”“警团之家”“警卫之家”等“警+N”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给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安全感”。

通榆县公安局创新建立“企业点单、公安列单、项目警官入企”服企助企工作模式,创建“警企之家”警务工作站,项目警官围绕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风险隐患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今年8月,通榆县公安局陆续接到群众报警,反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驻企项目民警立即找到16位农民工收集取证,劝导大家依法维权;同时积极向劳务承包方多次做思想工作,最终成功帮助16位农民工讨回拖欠薪资17万余元。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已挂牌成立驻企警务室46个,设置项目民警46人,建立警企微信群77个,化解涉企矛盾29起,解决企业咨询37次,破获涉企盗窃案件4起,真正打通了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通榆县公安局充分发掘美团外卖骑手特点,创建了“警团之家”,150名外卖骑手配合开展基层警务工作,先后配合公安机关抓获网逃1名,破获盗窃案件1起。通榆县公安局建立的“警卫之家”服务总站已吸纳辖区181名环卫工人,组建10支“警卫帮寻小队”,发挥了环卫工人路面活动多、区域情况清的优势,累计帮助群众寻回遗失物品32件,找回走失人员1名。

以“安”字为要 基层社会治理效果显著

“就像警校课堂二人转表演时说的那样,真是远亲不如近邻,互相让让有啥过不去的……”10月13日,鸿兴镇村民孙大爷和黄大伯在看完社区警校普法演出后,解开了两家因在庄稼地放牛问题造成的旧“疙瘩”。

通榆县公安局创新工作理念,探索创办“社区警校”,让社区民警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将法制宣传课送到百姓家门口。鸿兴派出所在原有“鹤小白矛盾纠纷调解室”基础上,充分利用“法治广场”,打造百姓说事点、法治宣传点、矛盾化解点、问题解决的“室外社区警校大课堂”,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各部门联合办公,每周在“法治广场”开展矛盾化解、亲身说法、普法表演等活动,全面营造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通榆县公安局积极推进社会面协同管控新机制,建立“机关巡逻组守点、交巡警巡线、派出所巡面”的联勤巡防模式,依托街面警务站,聚焦城区16条必巡路线,23个必到重点部位,充分发挥区域警务一体化运行实战效能,最大限度把警力摆在街面、沉在一线,有效促进“警地互融、警民互动、警种互联”。目前累计快速破获案件28起,当场抓获网逃人员2人。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