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白雪换白银 吉林做好“雪文章”
杨大勇开展“五经普”专项调研
用心用情下基层
我市狠抓“5+3”项目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华志愿者协会新时代志愿服务
试验区(洮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举办
人民的力量 不朽的丰碑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的力量 不朽的丰碑

●本报记者 张芙
 

走进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仿佛穿越了血与火的历史烟云,一张张图片在娓娓诉说着那段英雄岁月,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当记者来到第三展厅时,被一组白城人民支援前线的数字深深震撼了。担架4.5万副,出战勤大车近6万台,民工约40万人次,筹粮3亿多斤,捐款5亿多元人民币,做军鞋50多万双……在解放战争时期,除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前线战士,还有在背后默默贡献的群众和民兵。

无法想象在物资贫乏的年代,白城人民为了支援前线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前线运送物资、救治伤员。用勇敢、智慧和坚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讲解员时嘉在讲解时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辽吉省委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全力支援前线’的号召。白城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把支援战争作为首要任务,动员组织全区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支援前线。”

这一组数字生动再现了历史,也将记者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再现了白城人民群众与人民解放军勠力同心、并肩战斗的生动场景。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支前民工冒着枪林弹雨,依靠人力和简陋落后的工具,将粮食和武器弹药运送至战斗的第一线,虽然他们不是战士,但很多人都牺牲了。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解放战争中亿万农民勇于参战支前的真实写照,大家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你攒出一把米,他凑出一担粮,再穷再饿也不能让战士们在前线饿着肚子打仗,数不尽的肉蛋柴草被支前群众送上前线。

战役中,及时地把解放军伤员抢救并转运下来,是随军支前民工担负的艰巨任务。民工们在执行任务中,视伤员如亲人,出入枪林弹雨,冒着敌机轰炸与风雪严寒,长途跋涉,及时地把伤员从火线上抢救下来。只要是能抬动担架的,就是50岁的老汉也当仁不让,鞋坏了,跑丢了,就光着脚跑,实在跑不动,就趴在地上喘口气缓下劲再接着跑。有的人被地雷炸伤了,有的队友壮烈牺牲了,但他们顾不上悲伤,立刻顶上。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运送伤员,将他们送下战场。

除了后勤保障工作,白城人民还把优秀的子弟兵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

当记者来到一张“辽吉根据地人民送子参军”的照片前时,停住了脚步,照片上他们满脸稚气,就是这样稚嫩的肩膀,却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千钧重担。

1946年8月,大赉县工会有300名会员参军上了前线,力合区的青年互相鼓励,全区青年全都报名。1946年6月到1948年7月,先后有4万多人参军上前线,其中大部分在邓华指挥的辽吉军区及野战部队,成为解放战争中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劲旅。

这些青春热血的年轻战士勇敢奔赴前线,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即使知道这一去可能就会阴阳两隔,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有多少叫不上来名字的战士,永远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他们的亲人再也等不到他们归来!

采访过程中,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让人感动。在国家有需要的关键时刻,他们不为名、不图利,慷慨付出自己的财物、精力,甚至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求国家早日解放,大家早日过上不愁吃、不愁穿、自己当家做主的安稳日子。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白城乡亲父老争得了荣誉。正是这种牺牲精神,让这里成为东北解放战争坚实的大后方。

黑土茫茫,洮河滔滔。如今,硝烟散去,国泰民安,但这组轰轰烈烈的“支前数字”在白城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淳朴善良的白城人民面对未来、面向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他们奋力书写美好未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