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林草湿连通的基础条件,抢占碳汇交易试点发展先机,做好湿地固碳增汇“大文章”,对于纵深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意义重大。
强化专班推进,夯实工作基础。依托我市碳汇研究室团队力量,在生态环境、林草、发改、农投等部门企业中抽调专兼职人才,组建工作专班,扩建工作团队,将湿地纳入碳汇研究室工作范围。
强化系统保护,谋划固碳项目。保护现有湿地资源,固持现有碳汇能力。修复退化湿地,增加湿地碳汇潜力。优化湿地植被群落组成,稳步提升湿地碳汇增量。
强化技术支撑,完善制度保障。招录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国内专业服务能力较强的第三方机构,扶持林科院等相关科研机构,借助我省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一线科研成果落地。围绕科研补贴、职称评聘、环境提供等方面,建立湿地碳汇工作人才鼓励机制。
强化试点探索,打造白城样板。全面开展多元化湿地碳汇发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尝试更多碳汇金融创新模式。积极争取碳汇交易试点城市,助力更多的工业企业发展,提升我市招商引资吸引力。以展馆等方式逐步建立、塑造湿地碳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