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助推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但面对新业态、新就业形式的兴起,部分企业和职工法律意识不强、争议纠纷协商机制不健全,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法治服务保障,优化涉企法治环境。要创新普法工作载体,加大对企业和职工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提升企业和职工的法治观念。要拓展“法律服务+”模式,为服务企业提供合同审查、法律咨询、法律宣传等一系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推进法治护航行动,着力为企业提供“零成本、即时性”法律服务和保障,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
推进诉源综合管理,有效化解争议纠纷。要加强涉企纠纷源头治理,构建“企业内部+属地网格+仲裁调解+诉讼”四层一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调解机制。要在企业内部成立工会或调解委员会,建立内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引导广大职工理性表达诉求。要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促使更多的争议纠纷通过非诉渠道化解。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强化风险评估预警。建设电子劳动合同签订备案和公共服务平台,从劳动合同签订的源头实现数字化、规范化、法治化,维护劳资双方共同利益。建设劳动争议数据分析平台,强化“信访+司法平台”联动,定期互通数据,及时发现群体性纠纷苗头、潜在性舆情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做好息诉化解工作。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评议平台,科学设置主客观相协调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开展定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推动独立第三方评价模式,跟踪问效,确保涉企纠纷相关政策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