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桂华 刘宇卓)眼下,通榆县新华镇绿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火热,各个加工车间开足马力,在粮食生产的附加值里搭建起新的产业链。
寒冷的冬季迎来火热的订单。在该公司的成品车间里,工人们正将打包完成的米砖装箱。据公司经理郭松介绍,最近几天加工的小米都已经被预订一空,这些成品将被集中运往长春、延吉等地,成为当地百姓餐桌上的美食。
在加工车间,基本上实现了全面自动化。从1斤谷子到1袋米砖的蜕变仅需要10多分钟,整条生产线上仅需2至3个工人进行辅助加工便可完成全部的加工流程。
“我常年在这工作,春夏在基地,秋冬在加工车间。在这里我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上班,一年能挣六七万元。”工人孙昊笑着说。
为提高产能,入冬以后,该公司全体员工加班加点,在生产小米的同时还收取麸料,用作牛羊饲料,通过加工将谷子的精品效益“吃干榨净”。
通榆县新华镇绿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杂粮精深加工企业,去年7月投产以来,已经成功与长春、延吉等地对接,加工完成米、面25万公斤,预计年总产值可达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