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文/摄
在中国文字文化中,“葫芦”与“福禄”谐音,被赋予长寿、平安、富贵、兴旺等吉祥寓意。自古多少文人雅士、民间布衣皆喜其而赏玩之,如著名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而今,在洮南市有位能工巧匠,经过她巧思设想、精心雕刻的葫芦工艺品,一件能卖到数千元。她的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且在市场上有了固定购买群体,她就是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彩绘葫芦雕画传承人刘秀平。
在安静的室内,伴着“吱吱”的声音,刘秀平一针针刺下,手中的冬瓜葫芦逐渐被一条神态逼真、色彩艳丽的盘龙覆盖。春节前夕,在刘秀平的工作室内,记者亲眼见证了在葫芦上刺龙的过程。将其放在掌中,细观之大,有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的凛然气势,这是她为南方一位顾客精心加工的龙年作品。该作品是刘秀平仅用一天时间完成的。她的作品主要是以手工绘制,针刺、雕刻、烫画等技艺,描绘出山水、人物、花卉等,并配以诗文书法,注重了传神写意、实用性和装饰性,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工作室内,随处可见各式手绘葫芦雕刻作品。有妩媚动人的“金陵十二钗”,有雕刻加烫画技艺的葫芦灯罩……每件静默无语的作品,用其自身的独特语言“讲述”着各自精彩的故事。
刘秀平自小就有绘画天赋。上小学时,她看电视播放古装剧,就开始画古代美女;看《西游记》就画哪吒,作品最多时,同学们几乎人手一张。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长春工业美术设计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洮南市彩印厂工作,没多久又辗转来到洮南市百货大楼工作。2002年,她偶然得到两个特别可爱的小葫芦,利用空闲时间反复琢磨,以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作品“八仙过海”,惊艳了卖工艺品的朋友,当即提议让她多刻些帮着销售。没过几天,作品“八仙过海”以200元的价格出售。这对于刘秀平来说是个惊喜,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爱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也从此走上了雕刻葫芦工艺品之路。
当爱好与谋生相结合时,是人生最大幸事。从此,刘秀平笔不离手天天画,刻刀不离葫芦,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她说,创作时全身心投入,作品创作一半若放下,就感觉对不起这个葫芦。有时晚上躺在床上突然有了灵感,就立刻起来把它画下来。她的痴迷,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葫芦工艺品主要是在葫芦上雕刻,刘秀平在亲戚手中收集的葫芦用完以后,很难再找到葫芦。于是,她的婆婆在菜籽商店买了葫芦籽,让农村亲友帮着种葫芦,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这让刘秀平的创作之路畅通无阻。
2006年,刘秀平的葫芦彩色雕刻工艺获得吉林省版权局颁发的版权证书;2013年获得吉林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同年,其创作的手工葫芦彩色雕刻工艺获得白城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两年,因为刘秀平要照顾身患疾病的丈夫,她的作品多由网店商家进行推广销售,为她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销售模式:来料加工——天南地北的顾客淘到心仪的葫芦,通过网商联系刘秀平加工,她按照每个葫芦的原始形态进行构思设计,大肚子的葫芦她就设计成弥勒佛像,纤细的葫芦她就设计成美少女等等,每件作品都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让人称奇。
一支纤笔轻描细绘,满腹锦绣舒展华章。巧思雕琢终成良器,非遗传承蕴育幸福。刘秀平已经成为了人们公认的民间葫芦雕刻艺术家,她表示,要以自己的技艺为白城的文化名片再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