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赫)去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科技企业培育。开展“服务企业月”活动,推荐1户企业申报省“破茧成蝶”项目,推动14户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建立培育机制,“一对一”开展政策培训,支持23户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狠抓科技创新推动。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新杨系列优良绿化品种和高效繁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氢基绿色能源、储能跨区域合作等3个科技创新中心列入全省筹建计划,大安市成为省内唯一入选第2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名单的县(市)。
拓展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中科院东地所合作,围绕盐碱地治理、水稻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成功举办第六届科尔沁草原道地关药发展论坛,助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国际合作,与外国专家联合申报“俄罗斯特色作物资源与育种技术引进应用”“抗逆特色作物资源引进利用与推广”等项目。
深化科技助力发展。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组织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队,深入384个脱贫村开展科技服务2653次。落实“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科技项目7项,推广“良种+良田+良法”200万亩,促进粮食产能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6.1亿斤,增产2.95亿斤,增幅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