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宣传全市教育工作,促进白城教育事业繁荣与发展,《白城日报》即日起开办教育专版,以打造教育品牌和标杆,提供学术交流研讨平台,展示白城师生风采,期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踊跃投稿,凝聚智慧,共同关心关注白城教育发展。 本期刊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高中组学生部分优秀征文,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师生和人民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让民族团结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白城市第一中学 吕嘉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人民手拉手,肩并肩,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大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突出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就有了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就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创造精神是国家活力的源泉。今日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否创造性地实现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实现大国向强国的迈进。创造改变中国,创造书写历史。新时代是创新创造的时代,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让创造精神持续迸发,让创造活力充分涌流,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推动国家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
伟大奋斗精神是国家发展的底气。只要我们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敢于追梦、勤于圆梦,做历史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团结的民族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指导教师:刘晓庆)
指导教师简介:
刘晓庆,女,37岁,现任职于白城市第一中学。从教13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曾在2014年市教育局举办的“教学精英,教学新秀“名师评选中荣获了“教学新秀”荣誉称号,并在2023年获得了“教学精英”的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她始终秉持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并作为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庚续文化力量 续写时代辉煌
●白城市第一职业高中 刘凯
纵观历史长河,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充分运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在推动着时代的进步。而我们身为新时代的生力军,理应守护好中华文化的根基,把握好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续写中华文化的时代辉煌。
回顾中华文明的辉煌五千年,无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时代,抑或是在魏晋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还是在辛亥革命后东西方文化充分融合中,中华文化都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将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在历史长河中继续传承发展并且不断丰富。这足以印证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有了这欣欣向荣、向阳而生的磅礴力量,才有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更有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千古。
文化的力量体现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对文化建设也至关重要。从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到现代与传统结合,实现文化事业发展,都折射出文化创新的内涵,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体现。当前人们的经济水平已经到达一定高度,而精神文明却还亟待提升。因此,为了激发文化的力量,应该让文化与时代充分融合,释放出更强大的创造能力。
文化的力量体现为团结一心的凝聚力。“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传递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更彰显着华夏民族伟大的凝聚力。从抗震救灾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到脱贫攻坚的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各族儿女总能奋勇争先奔走一线,用千千万万人民的微光之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而正是有了这坚不可摧的力量,才能让我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成就伟大事业。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形象,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这更要求我们传承好中国文化,让优秀文化在创新创造中不断发展,让传统内涵在生生不息中更加丰富,让民族精神在关键时刻凝聚力量。唯其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续写文化辉煌,让文化成为复兴路上的精神力量。 (指导教师:徐华)
指导教师简介:
徐华,女,45岁,现任职于白城市第一职业高中。从教近20年,她秉承“做阳光教师,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教学理念,用乐观感染着每一位学生,用微笑照耀他们健康成长。
她在2016年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说课二等奖;2022年获得吉林省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还被评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凝聚民族共识 促进共同发展
●通榆县实验中学校 陈溪然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由56个民族组成,为了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当今世界格局变化和民族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传承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在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让各民族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同时,也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指导教师:王芳)
指导教师简介:
王芳,女,44岁,就职于通榆县实验中学校。
她连续多年获得县委、县政府嘉奖,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还荣获了“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其教学特色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民族团结长盛不衰
同心共绘美好蓝图
●镇赉县第三中学校 宋佳俊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如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一同捍卫着祖国统一,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着古老的中国故事。
“单线不成丝,独木不成林”。团结如一面凸透镜,将分散的个体力量汇聚到一个点,发出炽热的能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希望、生命之所在,也是华夏文明延续不断的基础。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向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实乃国之幸事,民族之幸事。
同舟共济,民族团结;繁荣昌盛,国家强大。无论个人命运,亦是国家或民族,都离不开团结。
追溯历史长河,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带领下还乡……这些事例虽然年代久远,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复看今日,23岁的王燕娜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在天山深处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驻军部队与当地村民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必须一代代写下去。
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才能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各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守望相助,是同心同德,也是薪火相传。团结之风浩荡,以其深沉的意蕴、厚积薄发的力量,在新时代凝聚民族之力,扬帆起航。 (指导教师:于梦桐)
指导教师简介:
于梦桐,女,34岁。2012年起就职于镇赉县第三中学校,曾获白城市作业设计二等奖,始终坚持在一线任教,探索教学创新。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她用爱心守护学生成长;躬身教研,坚守梦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谨教学,精进不休,坚持写好每份教案,落实好每节课的教与学;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让学生因兴趣而乐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用心育人,让所有花朵如期盛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大安市第一中学校 曹安琪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属于我们的中国故事。
我们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时代内涵,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翻开世界历史,人们无不惊叹,中国有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不仅历史悠久,在有史籍记载的多数时间里,在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岁月绽放青春笑容”,今天依然根深叶茂,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古老文明、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顺境中厚德包容、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来自伟大民族精神的持久涵养,伟大民族精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精神为支撑的;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有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良田,凝结于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指导教师:李智馨)
千面承华夏 万载铸国魂
●大安市第一中学校 代金艺
在中华大地上,无数英勇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着民族的辉煌。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民族团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团结友爱互助,体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和而不同”。在民族团结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巨大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
民族团结之花永盛开,我们要以民族团结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指导教师:李智馨)
指导教师简介:
李智馨,女,23岁,现任职于大安市第一中学校。其教学风格自然亲切,授课妙趣横生,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做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引路人。在大安市中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她的教学理念是“用心做事,传道解惑;用情育人,润物无声。”终身学习以求德才兼备,用知识和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教育中倾注爱,做有温度的育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