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足云
《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意思是,保持朴拙,是处世之道。
朴,形声字,从木,菐声,本义指树皮。朴用作“樸”的简化字时,本义指未加工的木材。引申为未经雕琢的、真性的,又引申为质朴、厚道和纯真等义。《说文》:“朴,木素也。”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论衡·量知》:“无刀斧之斲者谓之朴。”拙,形声字,从手,出声。本义是笨拙、迟钝,引申为事物粗劣。拙在古代还有自谦之义。
抱朴守拙,是古人强调的一种修身哲学和处世智慧,其本质是告诫人们,不可被外在的虚华、物欲和利禄所诱惑,要始终坚守质朴、纯真的本性和品行,为人低调谦厚,做事踏实专一。
《道德经》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曰:“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等。老子特别推崇、倡导朴,认为朴就如同赤子、婴儿一般,保留着人性中真、善、美、仁、义等最本真、最本色的自然属性,没有过多的虚华、伪饰、贪念和欲望。说到底,“抱朴”就是达到与道合一,自然淳朴之本初、本始状态,回归到内在本真之自我。具体到社会治理实践,“抱朴”就是要合乎自然规律,不萦于外物的虚荣,始终坚守本心、初心,实现万物和谐安定的局面。实际上,老子本人便是“抱朴”的忠实践行者,世人都纵情于声色货利之时,他却能守真质朴,始终保持婴儿的心态,正所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