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萌 本报特邀记者 薄秀芳 文/摄
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泻而入,室内的国风陈设被映衬着越发古香古色。二楼内靠东墙的长桌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石雕第三代传承人李晓民手握一把刻刀,正全神贯注地在一方石砚上做最后的精雕。刻刀划过石面发出的声音,犹如远古穿越而来的吟唱,深情而清脆。李晓民在他的创作净土中痴迷、沉醉,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雕刻的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小小的刻刀下,仿佛是一个生命正在绽放,而所有的惊喜全凝聚在矫捷的刀影里……这就是雕刻的魅力。
环视玉雕艺术馆二楼内,摆满了材质不同,却精致脱俗的砚台。那一方方砚台中有人物的、有山水花鸟的……无声中竟蕴含着万千繁华世界,视觉的惊艳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这就是今年“五一”期间,李晓民推出的“传家砚”系列作品。精美的砚台,不仅是作者辛勤的创作更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天道酬勤精于技,勇担使命续传承。70后的李晓民,从事雕刻艺术三十余年。他刻过的石头和玉石达上百种之多,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先后获得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和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其玉雕技艺在2022吉林省人社厅举办的评选中,被评为吉林省“十大绝技”玉雕绝技。其作品分别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吉林设计四十年》等书籍,创作的数百件作品,大部分被国内外收藏家和玉石爱好者收藏。
潜心十年传家砚,雕刻佳品架上添。现为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白城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长的李晓民,目前受聘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在非遗文化产业推广中,他在十年前就有意识依托砚的独有传家文化属性作为宣传点。每年无论多忙,他都会有计划地刻几方这个系列的砚台,既保证捕捉到最好的创作灵感,又能令作品有充分的时间得到精雕细琢,从而保证该系列作品更具有收藏和传世价值。李晓民说,要用非遗这项技艺,把中国好的家风作为一个文化纽带刻入砚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今年春季“传家砚”系列创作完成,并于“五一”期间正式推出,受到了省内外同行业的广泛关注。
“玉雕创作既要传承古法,更要与时俱进。这方《一笔定乾坤》砚的设计,是在吸纳了古人智慧的基础上,发挥我个人特长所成。”李晓民指着一方砚介绍,这是他以王羲之观鹅悟出的运笔之法受到的启发,配上自创的五言诗来衬托,达到神形相融。这既是对古人的敬仰,也是对后人的鞭策和激励。“这方砚台名叫‘光耀九州’,取材于《山海经》中后羿射日的故事。特点是材质上有天然的石眼,且带眼仁俗称为活眼。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干裂、民不聊生,后羿为解救民众于水火中,他射掉九个太阳留下一个。故事不仅赞美后羿胸怀天下的博爱之心,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创造美好生活的优秀传承。”介绍作品时,李晓民的眼中满是热爱。他颇为动情地说,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要培养传承人,更要将非遗技艺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精品,通过做好、讲好非遗文化品牌故事,形成文化产业才能发挥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雕刻有术传千古,家砚盛名不朽香。李晓民说,自己之所以对“传家砚”情有独钟,是源于其对砚台的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砚在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书写及绘画工具之一,因其材质便于长久保存,是文字记述的最好载体,是文房四宝中唯一可以“终身与俱”的。于是,自己在砚台设计制作上,为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文化价值的作品,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家文化更多的体现在作品当中,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古语云:“砚田有谷,耕之有福”。李晓民本次推出的“传家砚”系列有160余方传家风格的砚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砚上镌刻了我国如钱氏家训,颜氏家训,琅琊王氏等名人家训。正是如此的精工细做,令李晓民的“传家砚”系列在浙江和福建等地商会企业家中推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据李晓民介绍,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知名企业家曹德旺先生,收藏了他制作的一方《心若菩提》传家砚。由此掀起众多的企业家定制“传家砚”之风,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百态身姿不同相,万形入石守丹心。几十年的雕刻之路,对李晓民来说早已淡泊了对个人收益的追求。他如今只是为热爱而耕耘,为能如何将自己的技艺影响最大化而努力。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能为家乡白城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这才是他身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最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