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安市大力培育发展“三名”(名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专业合作协会和名经纪人)服务体系建设,其数量、规模、质量快速发展提升,106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84个农村经济组织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协会、1000名农村经纪人在黑土地上熠熠生辉,带领1.8万农民成功走出了一条“抱团”合作致富之路。
特写镜头一:土地流转地生金
走进永富村,整排的砖瓦房,彩电、农用四轮车家家都有,摩托车就有370辆,还有10户农民买了小轿车,以前的永富可没这么富。
增收的秘诀就是土地流转。
永富村同大多数村一样,农业生产经营遇到了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经营规模狭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增收缓慢等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2009年,永富村成立了民意农产品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65户、210人,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在市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2013年,62个农户将158公顷耕地流转给合作社理事长刘勇,期限为3年,每公顷流转价格为9200元。
土地流转后,部分群众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以安心外出务工、搞养殖,农民收入大大提高。有30多人在合作社打工,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以上。村民纪范国将2.6公顷土地流转后,他负责用工管理,媳妇负责做饭。“流转费2.6万元,我俩打工收入5万多元,比以前种4垧地多收入2万多元。”还有的村民搞起了养殖。村民马志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养了50多只羊,年收入4万多元,发了“羊财”。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6万元,比流转前增加6000多元。尝到了甜头的村民流转热情高涨,今年,流转户数达77户,面积扩大到170公顷。
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刘勇说,今年,全村人均收入将超过2万元。
特写镜头二:合作闯出富裕路
在新平安镇的田野上,成片的大挠子,丰收在望。平安村村民葛万有指着自己的5公顷大挠子说:收入5万多块不成问题。
新平安镇盐碱低洼易涝地多,适合种植大挠子。但是,大挠子多了,村民为销售发愁。
2009年,新平安镇供销社职工袁艳峰创办了艳峰笤帚糜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时只有7户加入。合作社一头连市场引客商,一头建基地连农户,实现了生产流通的组织化,合作社与东北、华北、山东、新疆、广州等地的客商形成了诚信稳定的联系,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销售难题。合作社成立以来,最大限度地为社员开展有效服务。引进新品种,开展培训15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8期,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水平和科技意识,还向会员无偿提供周转金,提供化肥等生产资料。如今全镇入会的会员达90多户、土地面积达2000多公顷,还辐射周边乡镇群众通过种植大挠子致富。为了做大这一富民产业,打造交易平台,市供销合作社争取到了国家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项目,在新平安镇建成了占地1.2万平方米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袁艳峰说:“政府这么支持,我们要甩开膀子大干。”
特写镜头三:背靠大树好乘凉
金秋时节,月亮泡镇叉古嶅村黄橙橙的稻田翻着金浪。就要喜获丰收的于立国却一点不愁销路。原来,地没种,他就拿到了合作社的收购订单。“我稻田长势好,收成一定错不了。”于立国放心种地的背后,要归功于裕丰粮贸公司。
2009年,大赉乡农民李雅繁成立了裕丰粮贸公司,从事稻米加工。企业成立了,问题也来了。一边是企业吃不饱,要去外边采购水稻;一边是附近农民发愁,卖稻难。为了破解购销“两难”问题,2010年,她组建了金田水稻合作社,并承诺“高于市场价收购”。当时就有80多户稻农成为会员,面积达200多公顷。入秋,入社的农民卖完一算账,每公顷多收了2000多元。
为了让农民受益,市供销合作社没少倾注心血,派人员帮助协会设立账目、总结经验。如今,有106户稻农加入协会,订单面积达380多公顷。众多稻农背靠协会这棵大树,圆了致富梦。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企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白城市重点企业、省优秀女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今年,李雅繁又投资近千万元,新建了厂房,准备再上4条生产线,加工能力将达12万吨,是原来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