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酷热,工地上洒满了他们的汗水;异地他乡,他们为第二故乡添砖加瓦。随着我市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推进,棚户区居民住进宽敞舒适楼房的梦想已指日可待。而有个数字,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在今年我市棚改工地上,2200余名建设者中有2000人是外来的建设者,这只建设大军为了早日圆上鹤乡百姓的安居梦,他们在工地上默默地挥洒汗水,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棚改战场”……
戴上安全帽,爬上正在施工的楼房,顶着炎炎烈日紧张地忙碌着,他们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脸上挂满汗珠,切割、安装……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如一首建设交响曲,催人奋进。
46岁的袁红华湖北孝感人,4月初的时候,他和30多名工友一同来到了白城,在白城生态新区(官银号回迁区)从事抹灰工作。辛苦而忙碌的瓦工活,让他看上去有些疲惫和憔悴。“能为白城的建设出一份力,我心里舒坦。”每天工作十小时,瓦工活又单调而乏味,但袁红华辛苦并快乐着。
“老百姓都在关注着这个项目,大伙儿都盼着早日完工呢,我们必须得加班加点往前赶啊!”在工地上,项目部有关负责人一边指挥工人安装施工,一边对记者说道。据了解,生态新区(官银号回迁区)工程,总占地面积2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投资11.7亿元。建设回迁住宅楼54栋,计5592套住房。由于工期紧、任务重、质量高,进驻工地后,千余名异乡建设工人平整土地,竖立塔吊,搭建工棚……他们为能成为棚户区改造的参与者、建设者而感到兴奋和自豪。
“我们先进入了80多人,连日来克服阴雨天气的影响,争时间、抢进度,加紧工程建设。”工人们烧焊的、装模板的、编扎钢筋的,看不见一个闲人。“我们要做创优工程,让鹤乡人早日圆上安居梦。”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道。
黄殿国是一个46岁的壮劳力,一把铁锹上下翻飞,一会儿铲沙子,一会儿添水泥,来去匆匆,忙个不停,几乎连跟记者说话的空儿都没有。他是天津静海人,专门负责工地混凝土搅拌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可浑身上下仍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当记者问他累不累时,他才礼貌地停下手中的铁锹,笑了笑说:“挺好的,为棚户区老百姓盖房子,我得积极努力,贡献一份力量!”
“早上吃的烧饼、羊杂汤,干活有劲儿,哈哈哈!”记者在工地采访时,见到53岁的电焊工——来自公主岭的景振军正“挂”在离地面10来米高的地方焊钢筋。由于悬在半空中操作,老景只能戴简单的防护镜,一手紧握扶手,一手焊接。焊条、卷尺、打火机之类的工具都得随身背着。“加起来有五六斤重吧。”老景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干活,即使早晚天气较凉,他也不能穿太厚的衣服。
夜幕降临,人们三三俩俩外出纳凉,可建筑工地却是灯火通明,建设者们仍奋战在施工一线,搅拌机、推土机、运输车辆仍忙碌不停,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丝毫不亚于白昼。
生活中可以没有诗歌,但不能没有诗意。想象着即将展开的这幅美丽的民生画卷,感受着眼前工地上的塔吊矗立、机械轰鸣、人声鼎沸……我们愿意为异乡的建设者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