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省号召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以来,通榆县始终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理论为指导,把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扩量提质的主攻方向,以“企业主体、政策扶持、全民参与”为原则,紧紧围绕“以全民创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以优势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这一任务目标,以“五抓十干”为总抓手,大胆创新,倾力支持,通榆县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
2013年,通榆县各项民营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其中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08.9亿元,同比增长27.5%,完成目标任务的126.6%;上缴税金3.0亿元,同比增长24.1%,完成目标任务的166.7%;从业人员2.7万人,民营企业778户(包括38户规模以上企业),个体工商户15506户。2014年,各项经济指标亦是稳中有升,2014年6月被省政府评为“吉林省突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
抓发展环境,明确“必须干、快点干”,增强服务民营经济意识
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好的格局和软环境。通榆县始终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工作来抓,积极营造“发展有理、创业光荣、致富有功”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2013年,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结束后,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县突出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客观分析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明确部署了今后民营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力争到201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以上,新增民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8%以上的工作目标。通榆县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领导重视、机构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为了完善通榆县民营企业发展软环境建设保障机制,县委办公室出台了《通榆县软环境建设“服务企业年”活动实施意见》,县纪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软环境建设服务企业年若干重点工作的工作安排》、《纪检监察系统“三送三禁”服务企业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县纪委软环境办出台了《明白执法手册》,让执法人员和被执法企业对涉企检查、行政收费、行政处罚事项等执法内容都明明白白。县政府为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对原有的行政审批流程进行了合理减缩调整,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保姆式”服务,并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
抓产业布局,明确“干什么、在哪干”,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大基地、六大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县委、县政府发展“生态、经济、景观”的目标定位,通榆县民营经济坚持巩固提升风电产业和风电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工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2013年,全县共有华仪风能(通榆)有限公司、通榆县鸿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12户民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进入了吉林省重点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能源装备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2014年,全县计划再申报5户重点企业进入上述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已达到105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户。仅2014年上半年,非风电产业产值达到66.9亿元,占全县民营经济的比重达到96.7%。
突出绿色能源、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绿色生态旅游与书法文化、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形成主导产业集群。主要是发展公路沿线的“工业走廊”和工业集中区,以“一纵四横”(“一纵”即建设以建材、汽配、轻型机械、畜禽产品深加工、观光农业为主的长白公路两侧产业带;“四横”分别为县城东北以风电装备、纺织、医药为主的经济开发区,县城铁西通榆至向海公路两侧光伏发电、设施农业、光伏牧业产业带以及冶金、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县城东南通乾公路两侧以杂粮、葵花、打瓜、绿豆、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的特色食品产业园,县城西南科铁线两侧“一棵树”经济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通道为基础来谋划项目,做到项目开发梯次分明、接续有力、集群发展。如在边昭镇规划的畜禽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已经落户了5000万只肉鸡、万头肉驴、万只种鸡等项目,还有5000吨骨素、1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也围绕产业链陆续进入园区,将来还有羊胎素项目、阿胶项目、动物内脏提取疫苗项目等都将陆续入园。
抓创业发展,明确“谁来干、怎么干”,扩大民营经济总量
2013年5月,通榆县出台了《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实施意见》,以弘扬创业精神、搭建创业平台、培育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合作经营、投资入股的方式创业和创办民营企业。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优质服务下,全民创业热情空前高涨,截至2014年6月,全县新增民营企业132户,新增个体工商户933户,涉及近70个创业项目,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149个。其中板蓝根种植合作社、大雁养殖加工厂等多个涉农项目直接辐射带动农民实现增收近600万元。以全民创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以优势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创业发展思路已基本形成。
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对全县经济振兴的支撑能力,通榆县积极响应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县内符合条件的10家民营企业申报2013、2014年国家中小企业、省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等各项专项资金项目,共计申请资金1837万元。其中吉林向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和62万亩高产优质蓖麻油种植及5万吨精炼蓖麻油产品深加工项目分别获得技改项目资金80万元、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活动计划项目资金182万元;通榆县加亿科技环保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生产线建设项目获得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40万元;通榆县鹤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吨玉米系列食品加工建设项目获得食品矿泉水专项资金40万元;通榆县鑫源棉业有限公司年新增10000吨籽棉加工能力技术改造项目获得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0万元;通榆县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0吨辣椒酱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55万元。为通榆县宏远粮油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通榆县丰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向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吉林维多利农牧业有限公司在内的16家企业申报了共计1385万元的贷款贴息项目,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缺乏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抓素质提升,明确“有人干、我要干”,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民营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为全力推进工业强县的战略实施,通榆县制定了《通榆县重点工业企业成长培育计划》(2013—2015),选择了通榆县益发合大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15户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强的民营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并实行“一企一策”的全方位动态服务,使企业尽快做精、做专、做大。通榆县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实施意见》,通过帮助企业申请专项资金支持、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平台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预计到2014年底,年产300吨高纯度蛋白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年产辣椒色素颗粒5000吨及辣椒酱基料2000吨项目等11个技术改造项目可完成投产运营,新增产值可达11.8亿元。
投资增量固然重要,但人才队伍建设更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和动力。通榆县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以来,全县积极组织民营企业代表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培训学习、结对帮扶等活动7次;共举办通榆县民营经济政策大讲堂、通榆县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专题培训班、通榆县“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班、通榆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培训班、通榆县创业结对帮扶提升培训班等县级培训9班次,聘请相关业内人士对企业发展所涉及的扶持政策、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实践作用大、可操作性强的细致讲解,截至2014年6月,共计培训各基层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民营企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及个体工商户代表1247人次。目前,通榆县2014年创业项目和企业用工信息发布对接会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前期筹划中,这对全县范围内形成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多就业的良好就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多层次的适用型人才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抓融资服务,明确“有钱干、合力干”,破解民营经济融资难题
打造健全的融资服务体系是破解融资瓶颈的关键。为进一步优化通榆县金融环境,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通榆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度量化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开展量化考核,初步建立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为金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相继又出台了《通榆县优化金融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优惠的金融政策。同时,通过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中企业户数达54户。
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全县还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自2013年9月18日“通榆县银企对接会暨通榆金融网启动仪式”拉开融资对接序幕以来,全县先后组织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省市农发行、省联社、市建行、县级各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6次。仅2014年上半年,就为通榆县鑫源棉业有限公司、通榆县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民营企业解决贷款12笔,金额达5300万元。2014年,为进一步增强金融融资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全县新成立民营担保公司2家(注册资金分别为5000万元和1亿元),力争实现原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注资达到1亿元,小贷公司达到3家,典当行1家,股权托管公司1家,物权管理公司1家,金融评估中介机构2家。力争在2年内再引进1家商业银行和1家村镇银行,提升为民营企业融资的能力将达到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