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是一场持久战。白城市作为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为能早日脱贫,改善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白城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促进白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2.3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7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了24.8%、50.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743元,比2011年提高1243元。正是在不断的努力下,我市于2014年出现了“三个明显”变化:一是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2014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45.1万人,比2011年减少了26.2%。二是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嫩丹高速、白阿铁路白城至镇西段、白城机场全面开工。三是农村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推行精准扶贫制度,所有扶贫户全部建档立卡,实现了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
高位强力推动,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亲临一线调研扶贫工作,呈现出高端筹划、高位推动的工作局面。每年都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下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方案,并作为政府督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强力推动落实。建立一把手负责制、贫困村联系点制、项目建设问责制,切实加强了全市扶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及制度建设。三年来,累计有27名市级领导、54个市级部门、210名县级领导、1307名乡级干部参与了定点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村引进资金4亿元,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4个,帮助协调贷款28亿元。
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支持力度。坚持“扶贫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组织编制扶贫规划,科学指导扶贫工作开展。组织力量编制了《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白城片区实施规划》,用于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为使专项扶贫能更好地解决贫困对象的脱贫问题,编制了《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白城市产业扶贫规划(2011-2015年)》,并同步编制了项目库。围绕各项规划落实,市县乡三级联动,共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三年来,全市片区规划项目共完成总投资612.77亿元。
为巩固成果,开创扶贫发展的新局面,在下步工作中,我市将着力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特色产业、解决眼前困难与长远脱贫致富、扶贫与扶智等方面的关系。从多方面入手,拓展扶贫的宽度与力度。
抓大通道建设,提升区位优势。继续把解决贫困地区进得来、出得去作为扶贫开发的先行任务,切实抓好通道建设。目前已开工的白城长安机场预计2015年末可通航;建设中的嫩丹高速项目全部建成后,白城市将成为全省首个县县通高速的地区;长白铁路白城至镇西线改造已于今年7月份开始征迁工作,长白快速铁路、长春至西巴彦花铁路正在积极推进;项目规划总投资6亿元的大安嫩江大桥,建成后可以更有效地接收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辐射带动。大通道建成后,白城市可以实现横联内蒙古、长春,纵贯黑龙江、辽宁网络骨架,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大交通运输体系,极大地提升白城区域发展优势、提高白城特色农产品外运能力。同时,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县、乡、村公路建设,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公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使所有乡镇、行政村(屯)通沥青(水泥)路。
抓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富民进程。坚持以现代农业为主战场,进行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杂粮及制品监督检验中心和出口杂粮杂豆质量安全示范区,实施品牌化提升。重点抓好水稻、玉米、杂粮杂豆等十个重点农业产业,加快实现猪、牛、羊、驴、狐貉、禽“六畜兴旺”目标,着力打造有机米、健康豆、精品肉、生态鱼等品牌;实施精致化种养,实行农业绿色生产,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方向转变,追求生态附加值;实施产业化经营,继续抓好洮南400万头猪、镇赉5000万只鸭和通榆5000万只鸡、洮北100万只羊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强化全产业链运营,提高养殖、屠宰、加工、提炼等各个环节附加值;实施循环化发展,探索种植与养殖并存、能源和资源良性互补,构建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价值最大化;实施电子化营销,加强远端对接,推广电子商务,实现原产地优良产品与远端市场无缝对接,扩大贫困群众产出效益。
抓扶贫机制改革,推动扶贫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全力破解扶贫机制体制障碍。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已有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乡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建设全市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进一步简化资金拨付流程,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应放尽放;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借助白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
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河湖连通、月亮泡蓄滞洪区、白沙滩灌区等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田间工程不配套的问题,确保项目如期发挥效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粮田建设、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三北五期”农防林建设和土地整理等农业重点工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田成方、林成带、渠成系、路成网,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化农田。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以实施国家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工程为契机,以装备农机专业队和农机大户为重点,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我市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规划科学、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美好乡村。
抓政策扶贫,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扶持一个龙头,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按照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县(市)有两个以上特色产业的“112工程”总体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突出抓好企业生成、重点抓好企业成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企业发展质量,重点支持洮南雏鹰、金塔集团、镇赉飞鹤乳业、洮北吉粮综宝、大安龙兴牧业、通榆鸿达食品等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对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在劳动力培训过程中,优先满足扶贫龙头企业;在银企对接中,优先推荐扶贫龙头企业;在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使用上,优先投向扶贫龙头企业;在扶贫开发政策上,优先向扶贫龙头企业倾斜。整合发改、农委、工信等各项涉农资金,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通过基地种苗补助、支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或企业直补方式进行扶持,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和贫困户利益连结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农民专业合社建立利益连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贫困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抓教育扶贫,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切实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素质,阻断贫困代际遗传。抓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引导带动农民致富;全面提升贫困农民素质。依托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大中专院校,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方式,做好贫困农民“两后生”(初、高中毕业生)培训工作,加快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新型农民,加快贫困农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放眼到2020年,我市将实现年均脱贫人口8万人的目标,力争全市基本实现整体脱贫,与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