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想文化的火种,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的心声?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工作如何引领社会的进步?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虽履险而能如夷,经百折而犹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巍巍中华,日月常新,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把文艺的作用和地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日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已遥遥可见民族复兴的曙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文学艺术家正应该成为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正是希望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文艺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