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卢丽桃)近年来,通榆县坚持“引进外来水、滞留过境水、贮存地表水、保护地下水、持续供应水、节约使用水、利用循环水”的七大治水方略,突出农田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建设三大主题,大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打造美丽富庶的通榆提供了良好的水利保障。
引进外来水。一是实施“引洮分洪入向”工程,将洮儿河水引入向海水库,2012年至今,为向海湿地及水库供水2亿立方米;二是高质量完成了“引霍入向”工程,为向海水库及周边湿地补水达3.3亿立方米。“引洮分洪入向”和“引霍入向”两大工程的实施,给向海湿地供应了大量水源,有力促进了世界A级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本已多年不见的东方白鹳、大鸨、白鹤、白头鹤等珍稀物种又重回向海湿地;三是全力推进“县城供水”工程。通榆借助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建设了“县城供水”工程,将哈达山水利工程的支流水引入通榆县城,作为城市用水。目前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
2015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从根本上满足县城未来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县城地下水保护问题。
滞留过境水。一是实施文牛格尺河洪水资源化工程。加强文牛格尺河季节性洪水的资源化利用,谋划建设丹江湿地工程,通过拦蓄文牛格尺河水流,人工打造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湿地。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滞留洪水1500万立方米,形成了25平方公里的丹江湿地,地下水资源得到了有力补充,通榆的渔业养殖、芦苇种植和旅游开发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启动实施霍林河治理工程。投资2亿元的霍林河治理工程,彻底治理了霍林河225条堤坝(包括城防堤)及235公里的河道,3900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内的乡镇村屯防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改善向海及县城整体水环境。目前,该项目已通过水利部松辽委专家评审,预计2015年10月竣工。
贮存地表水。一是启动实施河湖连通工程,采取开挖沟渠的方式将通榆境内的所有泡塘实现连通,达到贮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工程共涉及向海、兴隆、胜利3座大中型水库和28个泡塘,总蓄水面积21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4.65亿立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实现3个水库、11个泡塘和2块湿地的蓄水,总计贮存地表水4.45亿立方米;二是实施涝区治理工程。通过实施西南、边苏两大涝区治理工程,有效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庇护50万亩农田实现稳产高产,变涝区为丰产区。目前,该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
持续供应水。为从长远上解决向海湿地缺水问题,建立了向海湿地应急供水机制,即在向海湿地缺水告急的情况下,向省和国家汇报不需要走程序,白城市政府直接与察尔森水库联系,由察尔森水库及时为向海湿地调水,以确保向海湿地在严重缺水的年份得到及时应急的水源保障。
保护地下水。一是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开采三系水,规定除群众生活和食品药品行业可以取用第三系水外,建筑企业等其他用水主体必须全部使用可补给的四系地表水,合理使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二是坚持最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标准,加强水源地保护、环境监督检查和水质随机监测工作,切实加强企业污水排放管理,做到所有污水经充分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确保地下水免受污染,保证全县百姓饮水安全。
节约使用水。一是大力推进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谱写了设施农业技术革命的新篇章,不仅实现了节水70%的喜人效果,还充分体现了在增产增收、节约成本、提高积温、省工省时、改善耕作方式、方便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到2014年末,全县膜下滴灌建设面积将达到100万亩,实现年节水6400万立方米;二是全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目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总量达到849处,全县25万农民群众全部喝上了安全卫生水,而且所有饮水工程全部实行自动化定时限量供水,将关键的节水环节、节水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水意识,践行节水行动,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利用循环水。一是大力加强城市雨污分离排水管网系统的建设和改造,铺设雨水管网29公里、污水管网30.6公里,做到了雨水污水泾渭分明,雨水流入河流湖泊资源化利用,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充分处理后再排放,保证了水体及土壤不被污染;二是推进污水处理厂扩产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动污水处理实现产业化发展,实现水的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