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云杰)近年来,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精品文化、优质教育、放心医疗、健康体育,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品味大幅度提升。
营造文体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3年,争取到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项目资金20万元,完成了建筑面积300㎡的乡文化站建设工程。争取到新农村建设资金15万元,并自筹30万元,在五道营子村实施了45万元多功能休闲广场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大力支持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个村都组建了秧歌队。
完善乡卫生院设施,改善医疗条件。2014年,投资20万元,建设了乡卫生院周转宿舍,建筑面积140平方米,方便了农民看病就诊。
新建社会福利院服务中心,改善五保人员养老条件。经过积极争取,投资100余万元,移址新建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6平方米、床位20张的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于2014年9月末交付使用。
整修办公场所,改善工作人员办公环境。2012年,投资31万元,整修了乡政府办公室。投资20万元,硬化了乡政府地面4000平方米。2014年,又投资24万元,硬化了乡政府地面2400平方米。此外,先后投资20万元,设立路灯38基。
以“手牵手家园行动”为载体,热心帮贫扶困。共结成帮扶对子80余对,在第一、第二两个季度资助贫困户资金5000元、种子660公斤以及一些其他物品,有效缓解了这些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困难。
开展“三走进”活动,解决实质性问题。结合通榆县“三走进”活动的开展,他们开展了走进村、走进屯、走进户活动。每个村选派一名班子成员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党建指导员,帮助各村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五个一帮扶”活动,即帮助建设一个好班子,帮助完善一套好的工作制度,帮助谋划一个集体经济好项目,帮扶一户贫困户,帮助村里办一件民生实事好事。通过“三走进”活动,为村级谋划高产创建项目2个,制定经济发展方案12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4个,指导工作20余次。
关心群众疾苦,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一是帮助困难群众跨入“新居时代”。2011年以来,先后为低保户、五保户建设40平方米危房改造37户,让这些困难群体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泥草房,欢欢喜喜地住进漂亮、舒适的新砖瓦房。此外,每逢年节,都为这些困难户送去米、面、油和生活救济金。二是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每年都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户纳入低保。目前全乡有203户、346人享受到低保。三是解决群众就医困难。在保证低保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先后为300多人争取到了大病救助。四是及时资助困难群众。2011年以来,帮助11名特困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对因特殊情况或发生意外造成困难的群众,通过组织干部捐款等形式予以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