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云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地处偏远(距县城95公里),文牛格尺河经常阻断道路,去趟包拉温都,比去北京的时间还长。因此,人们曾戏称为包拉温都“赛北京”。交通不畅,既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又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011年以来,乡党委、政府积极寻求破解制约交通发展瓶颈之法,经过艰辛的努力,该乡已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乡。
其一,破解4个自然屯校车无法通达、物资运送受阻难题。2011年,投入资金390万元,完成了迷子荒村至富民村10公里“村村通”公路建设工程。2013年,投入资金64万元,完成了半拉格森村19.8公里、五道营子村3公里屯屯通路基工程,从而方便了孩子们上学和各类物资的运输。
其二,构筑吉林省西部大通道。通过积极协调申请,2012年秋季,大安至通辽(即S216线)项目得到省发改委批复。由此,贯穿乡内3个行政村、5个自然屯至内蒙古边界的全长53公里的二级省道于2014年9月18日全线通车。这条二级省道省内终点距离位于通辽市境内111国道线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为了使其连接,他们又与通辽市交通部门进行了沟通,并向人大建议提案,力争将这段路纳入明年修建计划。该路接通后,包拉温都乡将由通榆县交通的西南末梢成为吉林省西北部、黑龙江省进京的必要通道。
其三,解决乡政府所在地行路难问题。因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全是土路,凹凸不平不说,一遇雨季,积水便将道路阻断。给人们行走带来极大不便。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难题,他们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积极实施道路改造工程。2014年,投资640万元在乡政府所在地修建了两横两纵4条全长4公里的三级柏油路,并修建了排水边沟。
日益安全、快捷和便利的交通,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而且增强了发展动力和辐射功能,为改善民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该乡也跻身于最具发展潜质的乡镇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