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云杰)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位于通榆县西南边陲,与内蒙古接壤,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由于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交通、经济一度处于相对滞后状态。2011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潜心谋划经济高速度发展,把目光瞄向“精深和特色”,极力发展精品牧业、高效农业和经济林业,不断培育和壮大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与之相伴生的是,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喜人势头,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全口径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200万元增长为现在的7100万元,增幅高达221%;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35.8万元增长到2014年末的81.3万元,增长227%。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5000元增长为现在的10000元,翻了2番。
——发展精品牧业。立足于建设“精品牧业之乡”的发展目标,该乡把目光瞄向了精品牧业上。一方面,积极解决发展牧业的根本问题,保护牧业赖以生存的草原。2012年,对全乡7400公顷草原进行实拉实测,明确权属,并严厉打击违法开荒行为,使全乡保有草原面积7180公顷,500多个牧业户均有草有畜,全乡年享受禁牧补贴66.6万元、饲料补贴25万元。另一方面,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业。通过工作,争取到少数民族扶贫资金累计80万元,为五道营子村购入西门达尔基础母牛160头。2012年,争取到项目款70万元,在半拉格森村实施整村推进,用于养牛、养羊款分别为20、50万元。2013年,在迷子荒村实施了26组小尾寒羊养殖项目。此外,还依托上级扶贫项目资金,实施股份制养殖,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9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承包户年均收入1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口相对较少的乡成为全县的牧业大乡。现全乡马存栏171匹、牛存栏3496头、羊存栏32238只。
——发展高效农业。一是抓抗旱设施建设。2011年至2013年,先后打抗旱井98眼,实施膜下滴灌工程4200亩。2014年,又实施膜下滴灌工程8625亩,打抗旱水泥管井42眼。二是发展精品种植业。从2012年起,在迷子荒村实施了40万亩美葵种植项目,在半拉格森村和富民村实施了200公顷绿豆高产创建项目。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投资20万元,新建了集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乡农业站,对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发展经济林业。他们秉承“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理念,把打造生态人居环境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从恢复生态、保护生态,培育后发经济景观优势的目的出发,紧扣“绿”、“美”大作文章,大力进行生态建设。结合生态农业和退耕还林的实施,以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为重点,实施了绿色通道、荒山治沙、村镇绿化、农田防护网等工程,形成了城镇乡村并举、沙丘荒原统筹兼顾的整体推进态势。2011年以来,累计造林996公顷,完善省级绿化村屯2个,绿化广场1处,街道3条,护林带1条。2014年,依托广州粤燕宁杏仁系列饮品深加工项目,启动了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拿出510公顷退耕还林用于种植杏树。此举不仅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可为通榆县发展“一棵树经济”提供相当的生产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