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美丽中国。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有关要求,我市即将实施《白城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白城市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承载能力有限。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1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0%,全省人均占有量的73%,已接近世界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贫水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取得了较大成绩,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我市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水资源短缺与粗放利用现象并存,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2.06%,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污水处理尚未得到有效回用,用水结构失衡,效率不高,水量不足。我市农业缺水,工业缺水、生态缺水严重。
二、切实转变水资源管理工作思路
在管理理念上向需水管理转变。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方的管理,通过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地下水开采率高达80%,开发潜力有限。应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在规划思路上向节约保护优先转变。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城乡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在开发方式上向有序开发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在保护举措上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在用水模式上向高效利用转变。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
在管理手段上向综合管理转变。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三、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3.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一是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
二是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强化水资源保护工作。依据《白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认真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加强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强化饮用水水源区保护和监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三是以建立完善体制为途径,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白城的现实需要。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关心支持水利建设,珍惜水资源,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