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舆论的“强力”围观之下,积弊已久的出租车行业改革终于迎来转机。交通运输部日前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完善运力投放机制,科学调节出租汽车总量,推进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配置出租汽车的车辆经营权,完善出租汽车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等多项原则性要求。“的改”艰难突破,对于各地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带来诸多新启示。
一辆小小的出租车,既寄托了现实的民生期待,更关系到人们对改革能否深入、如何深入的信心红利。各地现行的以特许经营“管控”为主的出租车体制有其特殊的历史形成背景,但随着城市扩容和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这一垄断体制已越来越难以为继:群众打的难、司机抱怨份子钱高、“黑车”泛起、“专车服务”搅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化改革应当努力的方向。同理,当前哪些领域和环节“槽点”多、批评多、群众满意度低,就越不能等闲视之,更不容长期回避,应当果断作为改革切入点、突破点。
出租车问题具有行业性与地方性叠加的特殊性,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相向而行。近期湖北襄阳“取消份子钱,把司机收入与服务质量和社会评价挂钩”的模式,辽宁省在地方两会提出的“逐步实现出租汽车运营服务经营权无偿有限期使用”等举措,都具有积极的基层改革探索意义。
出租车改革能否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对政府职能转变也是考验。一些地方出租车经营权放开和“垄断”打破之后,有助于增加供给和竞争,但并不意味着出租车市场必然会有更好的秩序和更优质的服务,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在市场监管和民生服务中尤其不能缺位。应当看到,不管哪个行业和领域,政府简政放权、取消繁琐审批之后,看似要管的事情少了,实际上是对该管的事情要求却更高了。
我们期待,出租车改革在各方智慧和合力之下能取得实质进展和良好成效,也希望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能够持续发力和落地,带来更多民生福祉,提供更多支撑经济新常态可持续运转的正能量。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