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姜伟明)“我将3公顷耕地流转给合作社,流转收益3万元,打工收入3万元,饲养20只基础母羊收入2.5万元,再加上2000多元的种粮补贴,一年纯收入8.7万元,与往年比,纯收入实现倍增。”说起土地流转的好处,大安市安广镇永富村农民王文权眉飞色舞。王文权只是大安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缩影。2014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30万亩,涉及农户14460户,分别占承包面积的14.8%和承包户数的19.3%。
加强指导,政策扶持。出台了《大安市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对象、范围、原则、形式、程序和管理机构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合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还在市乡村三级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四权”抵押贷款,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加速了土地流转。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达1473家和103家。
创新形式,有序流转。大安市积极探索多种流转模式,引导流转向纵深发展。一是内外企业模式。北京华清农业开发公司在四棵树乡建设村承包大安灌区整理土地22500亩,用于水田开发,2014年种植水稻10000亩。安广先达食品从向前村农户手中流转土地3000亩,作为“生产车间”种植粘玉米,并将粘玉米进行加工销售,提升了附加值。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安广镇永富村民意专业合作社组织动员有意愿的群众拿出土地入股或进行土地流转,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耕种、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三是家庭农场模式。丰收镇新富村农民寇金友承包土地2250亩,建成了一个集种植、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家庭农场,年生产玉米约1500吨。四是种植大户模式。各个乡镇出现了很多种植面积75-300亩土地的种植大户,经营300亩以上的87户,其中64户面积在500亩以上。联合乡曙光村农民李春国经营土地120亩,2014年生产粮食90吨,实现产值17.4万元,纯收入达到9.5万元。
土地流转释放了多赢效应。土地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程度、现代化耕种水平得以提高,而生产成本可降低30%左右,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民意专业合作同样的土地社节省生产成本10.29万元,采用高光效种植技术集中连片种植玉米增产粮食10万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加了。土地流转这股清泉活水的注入,给农村带来的不仅是土地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将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土地这个狭小的舞台中解放出来,迈入了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土地流转后,农民不付成本、不担风险,平均每公顷旱田年可获取租金6000元左右,每公顷水田年可获取租金8000元左右,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经营每人每年大约可获得2万元以上的收入。2014年,农村劳务输出达5万人次,实现收入10亿元,人均收入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