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面对全国经济持续下行、特别是东北板块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全市上下坚持转作风促发展、抓改革求突破、惠民生保稳定,努力克服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巨大的下行压力,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一)经济保持平稳运行。预计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50亿元,增长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4.5%、8.5%和7.8%。一是有效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0亿元,增长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发展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2亿元,增长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工业用电量增长1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1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48亿美元,增长5.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10亿元,增长20%。四是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4亿元,增长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五是物价涨幅平稳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六是财政金融业快速发展。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3.8亿元,增长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1.4亿元,增长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44.4亿元,增长17.5%。七是城乡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完成24900元和7300元,分别增长8.5%和8.3%。八是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节能减排指标均完成省定目标。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16.7:47.4:35.9调整为16:48:36。一是工业结构调整加快。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9项,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工业开发新产品85种,首次投产54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5%。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增长11%和10.7%。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户。二是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和25%。继续加强“一线八点”旅游线路和旅游品牌建设,嫩江湾湿地公园和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加快发展物流电商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通榆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示范项目全国第三个试点县。三是现代农业进展顺利。洮南市被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通榆棉花高产栽培和大安粘玉米、镇赉烤烟三个园区被评为省级一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86亿元,增长13%。全市粮食产量达到82.07亿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组织开展了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提升白城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论坛。生态新区建设成效显著,中绿闽台商贸港、科文中心、九年制学校开工建设,凯伦威尼斯水上乐园主体封闭。碧桂园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开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264个,完成投资400.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4个,完成投资330.3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完成投资89.5亿元。一是“铁公机”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长白铁路扩能改造启动建设,子工程长庆立交桥场地平整工作已开工;白阿铁路白城至镇西段扩能工程路基施工作业面达38公里;平齐铁路、通让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铁路总公司批复;嫩丹高速镇赉至白城段竣工通车;白城机场全面开工建设,工程进展良好。二是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白酒生产线改造、经开区汽贸物流产业园等续建项目全部复工;云计算产业园等新建项目实现开工。三是重大项目谋划取得新成效。全年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12个,总投资948.5亿元,其中大安汽车4S店、通榆瞻榆B风电场、洮南市高标准规模养殖小区等42个项目开工建设,占谋划项目总数的37.5%。
(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按照市委部署,98项重点改革有序开展。一是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行政审批部门7个,减少行政审批86项。二是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市私营企业户数、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19%和?10.1%。三是金融体制改革成果突出,白城农商行挂牌运行。四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参合率达到99.49%。五是深入谋划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创新了6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确定了8个方面的配套改革,为启动实施做好前期准备。农田灌溉井“柴改电”试点取得成功,参加试点农民增收明显。洮南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列入国家支持范围。
(五)民生民利得到改善。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4.4%,全市城镇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低于省定目标0.8个百分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1.8%;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9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完成32.4万人,完成省定计划的103.2%。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效显著,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分别为144.6万平方米和5.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8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3818户,完成投资5.6亿元。农村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实现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暖房子工程成绩斐然,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90万平方米、191栋楼。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建、维修、改造校舍5.3万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完成省下达目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民健身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43个,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20个,提升农村文化大院160个。安全生产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交通、土地、环保、文体、卫生、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过去的一年,我市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远未摆脱危机阴霾,复苏进程步履维艰,全球经济增长率远低于危机前水平。从全国看,宏观环境仍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增速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2014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从东北板块看,工业增速下滑趋势明显,受全国投资需求的影响,市场订单减少,企业效益下滑,煤炭、原油、钢铁等原材料产品价格下降,使“原”字头企业陷入了困境。从我省看,同东北其他省份一样,受周期性、结构性因素等多重影响,正处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困难阶段,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5%左右,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从我市看,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虽然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但增速放缓。最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受石油双控,量价齐跌。受国家石油双控影响,在我市入统的石油产量由2013年的60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54万吨。受国际形势影响,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两方面叠加,减少增加值20亿元左右,下拉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受戈壁能源入统影响。戈壁能源公司于2014年8月入统(2013年基数一并带入),2014年全年产值16.5亿元,同期产值19.3亿元,净减2.8亿元,影响增加值2亿元左右。三是受医药行业GMP改造影响。广春、长恒、百琦、恒和维康等医药企业进行GMP改造,影响产值6亿元左右。三项合计下拉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市发展还存在其他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投资拉动作用不强,缺少具有全局性、支撑性的生产性大项目;消费乏力,内需增长动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不够,等等。需要我们在2015年计划安排中统盘考虑,妥善解决。
二、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攻坚收官之年,“十三五”的谋划奠基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总的判断,201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没有大的改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稳增长任务依然繁重。综合考虑,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左右;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实际和可能,经过反复比较、综合权衡确定的。主要考虑了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考虑了“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需要。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总基调。这个目标体系可以充分体现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持续稳定增长,保障做到稳增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同时也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保护生态、提升环境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提升生活质量。二是考虑了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和要素支撑条件。确定这个目标体系,是积极稳妥的,既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发展信心,抓住机遇,用好经济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又充分考虑了要素平衡以及各县(市、区)计划安排情况。2015年一产预计增长5%,略高于上年;受市场不旺、需求不足等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二产增长7.8%;房地产业、餐饮业面临较大困难,第三产业增长7.8%。综合三次产业支撑能力,加上其他有利因素,预计可以增长7.5%。这个速度也为我们转方式调结构预留了空间。三是考虑了区域发展和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确定这个目标体系,不仅立足自身条件,而且考虑了全省增长趋势,还考虑了我市在全省各市(州)的综合位次。同时,2015年还是“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收官之年,也需要这样一个增速做保障,为确定“十三五”规划目标打好基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争取主动。
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以“十三五”规划为重点,全面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科学谋划新常态下白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抓好规划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把握总体定位、强化空间布局、转变规划思路,高质量、高水平编制好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二是明确规划重点。围绕全面推进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推进白城特色镇化、围绕推进扶贫开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三是注重规划衔接。建立有效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做好与国家、省规划政策衔接、与各地各部门专项规划目标任务衔接、与经济发展整体空间布局衔接,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四是把握规划进度。按照时间节点,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围绕加快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继续开展“项目年”活动,重点在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五个方面抓好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00个以上,年度完成投资600亿元左右,其中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0个以上,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一是抓项目储备。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深入解读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对符合国家投资导向的项目,要千方百计纳入国家、省的规划盘子。储备亿元以上大项目不少于300个。二是抓项目招商。围绕国家投资政策,充分利用东博会、“民企吉林行”等各类展会和活动平台,创新招商模式,做好策划包装推介,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争到位资金930亿元,增长15%。三是抓开(复)工。积极打造产业转移洼地,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力争洮北经开区五金产业加工园、洮南粗杂粮商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争白城经开区建材家居物流产业园、大安15万吨/年煤焦油轻质化等项目实现复工。四是抓竣工投产。力争白城工业园区专用车生产线、通榆农产品仓储物流及深加工、镇赉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年内实现竣工投产。
(三)以总量扩张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围绕“五业振兴”,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态工业比重。一是抓好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用足用活风电本地消纳优惠政策。积极创建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继续推进中国北方云计算中心和洮南、大安、通榆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力争开工通榆145万千瓦、大安10万千瓦核准未建风电项目;重点抓好洮南、镇赉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和洮南雏鹰、引嫩入白二期、英利集团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大力推广新能源供暖项目,提高新能源利用比重。二是抓好电力市场化交易。争取全省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力争将工业园区和两家子高载能产业园内的企业组成用电联合体,直接和发电企业进行市场交易。三是抓好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民营经济“五大工程”,抓好“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和技能人才培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加速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力争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185亿元。四是抓好生产要素调节。深入实施百户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帮助企业协调生产要素供应,确保重点骨干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做好洮北铁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前期工作,努力争取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四)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注重把稳定粮食产量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统筹起来,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确保农业稳产增产。一是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稳妥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重点围绕水稻、绿豆、辣椒、燕麦、奶(肉)牛、鱼等农业特色产业,抓好500万亩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积极推进“六畜兴旺”。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新(改、扩)建2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抓好洮南生猪一体化、大安久华产业园等全产业链项目。加快引进和培育雏鹰、中绿、光明、正邦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全产业链开发、绿色精深加工。积极与大型营销企业开展对接合作,打响“有机米、健康豆、精品肉、生态鱼”特色品牌。四是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加大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五)以“一线八点”为重点,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
围绕“一线八点”精品旅游线路,立足“湿地风光、鹤乡白城”,加快打造“湿地生态游、民俗风情游、军事体验游”三大品牌,精心培育湿地生态、军事体验、民俗风情、草原风光、乡村休闲、历史文化六大系列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一是创新管理体制。以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创新旅游与景区管理一体化体制,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二是加强区域合作。积极与周边地区签订区域旅游框架协议,建立域内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联动机制,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三是重点打造五大经济区。全力打造嫩江湾为核心的东部水域风情、莫莫格为核心的北部湿地生态、白城军事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的中部军旅文化、查干浩特为核心的西部草原风情和向海、墨宝园为核心的南部湿地文化五大生态旅游经济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抓好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大安嫩江湾文化广场、查干浩特蒙族部落大营、莫莫格景区综合开发、哈尔淖旅游度假村综合开发等17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力争旅游收入增长20%。
(六)以生态新区为重点,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
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继续做大中心城市、打造特色县城、发展重点镇,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加快生态新区建设。引进更多的知名企业和社会资本,持续掀起生态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热潮,加快推进碧桂园城市综合体、金绿总部大厦、电子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确保丽江路公铁立交桥、军事文化产业园兵器展示馆等项目如期开工,力争年内基本完成核心区重点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力争白城至镇西、长春至白城铁路全面开工建设;推进嫩丹高速坦途至镇赉段建设,力争白城西联络线和白城至黑水段开工建设;积极推进白城机场建设,力争年底试航。积极争取通榆机场列入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三是加大旧城区改造。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供电、供热、供气设施建设和改造工程。推进镇赉南湖、洮南北湖、大安嫩江湾、通榆湿地公园等城市水系建设,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城镇。四是继续推进新型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抓好林海、安广、兴隆山、黑水、坦途等小城镇试点,提高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带动力。继续实施新农村“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农村污染治理,打造宜居生态农村。
(七)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建设吉林西部生态屏障,创建白城市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抓好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造林、引水、整地三大生态基础工程。继续开展“三年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活动,力争造林35万亩。加快推进河湖连通、月亮泡蓄滞洪区、嫩江干流和霍林河流域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4000公顷土地整理项目。积极争取退耕还湿试点,加快推进向海、莫莫格生态移民工程。二是抓好节能降耗。继续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度,从源头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落实节能产品惠民政策。三是加强污染减排。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量化管理制度。完成国电龙华白城热电厂脱硝技术改造工程。四是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发展清洁低碳的生态工业、重点发展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培育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转型发展要求的经济新格局。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积极开展低碳社区试点。
(八)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向集群、特色、现代方向转变,不断提升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服务发展水平。一是发展商贸物流业。抓好农产品物流基地、中铁物资粮食物流港、中北永康科技五金城等商贸物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白城物流综合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白城杂豆”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和通榆、大安省级出口基地申报工作。二是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全力抓好“千县万村”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特色中国·白城馆”、电商人才培养机制、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金融相结合等重点工作。争取纳入农村电子商务首批推广城市。积极创建全国第二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加快通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洮北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公司+农户”融资模式和村级金融合作组织试点。鼓励和支持保险业金融机构创新保险新险种,引入“信贷+保险”机制,加强保险的融资保障作用。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市级物权融资公司,力争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规模达到10亿元。
(九)以破解发展瓶颈为重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坚持以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不断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继续扎实推进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对于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事项,要跟踪问效,确保全部完成;对于需要按照国家顶层设计推进的改革事项,要密切掌握国家动态,适时启动;对于正在稳步推进的改革事项,要序时跟进,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好国家、省下放的审批事项,加大市级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力度,同步下放审批权限。三是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进年度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五是完成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指导全市公务用车改革推进实施。六是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进新农合支付方式。七是积极推进价格改革。按照省里要求,进一步放开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
(十)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统筹抓好各项社会事业
围绕“保基本、兜底线”,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各项民生重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突出做好民生实事。努力完成创业带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改善供水、公交便民、文化惠民、社区养老、城乡教育、特困群体救助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二是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继续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大格局,完善精准扶贫制度,滚动实施百个扶贫重点工程,全年完成40个重点村整村推进,6.5万贫困人口脱贫。三是努力优化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四是统筹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工作。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白城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项目建设,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力度。着力抓好价格稳定工作,全力以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抓好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