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为东北振兴加油
省委检查考核组对我市2014年度强化“两个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15 年 2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

    (上接一版)我们走进沈阳机床集团的车间。

    这是一家“一五”时期崛起的大型国企,它生产的车床C620-1,曾用作1960年版2元人民币的图案。

    车间电子屏幕上,一幅销售曲线图诉说着十年振兴的业绩:2002年1.5万台、2004年5万台、2011年10.5万台……短短9年,沈阳机床集团从世界排名第36位,飙升到世界第一。

    “那时候卖机床就像卖汽车了。我突然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再这么增长下去,将来机床卖给谁啊?”回忆起那段红火的日子,董事长关锡友不胜唏嘘。

    果不其然,2012年,机床行业需求萎缩,他们生产的“大路货”滞销。2013年,利润首次出现负值。如果没有它的高端智能机床I5上市打出一片天地,沈阳机床的日子会更难过。

    不少企业,市场红火时忙着扩产能、赚快钱,顾不上转型升级;一旦需求萎缩,扩张的产能顿成累赘。

    不少企业,仍处于“高端产业中的低端”,用外国的生产线和零部件,干组装加工的活儿,挣微薄的利润。

    东北一家民用飞机公司,承担大型客机机翼制造项目,是波音、空客等公司的重要合作商。

    公司负责人坦承,“我们干的活相当于一架飞机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但利润只有十分之一。”

    在另一家大型国企的车间里,我们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外国设备。企业老总说,也曾买过一台国产机床,但精度不够,只能用来干些粗活……

    生产工业母机的地方,不用自己的机床;在共和国装备制造业基地,一些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这是为什么?

    是技术的差距,更有体制的弊病。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东北的科研成果常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东北是科研院所云集之地,仅中科院在辽宁就有6个研究所,但成果在当地的转化率一直偏低。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主持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项技术早在2011年就在省外实现商业化运营,在辽宁却迟迟未能落地。

    “为什么守着金饭碗却没饭吃?”

    “一些国企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决策慢,常常要几个月才能拍板;南方不少企业却主动上门找技术,当场拍板购买,有的甚至成果没出来就先付定金买断……”一位科研所负责人说。

    这还不够发人深省,令人警醒吗?

    “东北经济的下滑之势,表面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是没有根本解决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的集中爆发。”这是我们在调研中,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和专家的一致看法。

    做大蛋糕,解决了当时最突出的“吃饭”问题,这是上一轮东北振兴的最大成果;做精蛋糕,力求“吃好”,这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

    显而易见,东北面临的这一轮冲击,是对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的直接冲击。如果说,上一次转不过去、调不过来,还能活得下去,那么,这次不转、不调,就不是活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能否活得下去的问题。

    “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式的发问,对今天的东北经济同样适用。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与横亘眼前的体制、结构障碍进行决战——这是当今东北人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

    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这里,注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关键之战。机遇与挑战,究竟会鹿死谁手?

    这,考验着东北人的勇气和智慧。

    ——东北三省负责人,如同这场战役的前线指挥官。在他们看来,东北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国发展全局出发,对东北新一轮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35条具体政策措施,为新一轮振兴加油助力。

    近期,东北三省召开的两会上,传递出新的讯息:

    ——辽宁省,提出“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共同发力,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

    ——吉林省,将全省的投资比作“壮马”、消费是“瘦马”、出口是“小马驹”,今后想方设法喂肥养壮后“两匹马”,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切换;

    ——黑龙江,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新常态下抓机遇,东北人的观念在变。

    关于“速度”问题,大连市委书记唐军说,辽宁过去速度情结很浓。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辽宁的口号还是弯道超车。

    “现在,照着原来的模式跑,跑得越快死得越快。速度下来了,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怎么样把体制机制问题、结构问题解决好。”

    大连市开年头件事,不再如往常抓项目,而是确定了7个重点题目进行调研,改革与创新摆在了第一位。

    新常态下抓机遇,东北经济的面貌在变。冬季的长兴岛,略显荒凉。

    在恒力石化园区,我们看到密布的粗大管道,吐着白气,园区内一片忙碌的景象。

    几年后,恒力和中石油总计4500万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完全投产,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大连。其炼化项目立足高端和精细化工,粗放发展的老路一去不复返。

    “国家战略,是我们在长兴岛投下700多亿元的信心所在。”恒力石化大连公司总经理陈琪充满自信。

    去年下半年以来,数百家央企、民企乘势北上寻觅商机,仅辽宁就签约合作项目19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额8200多亿元……

    ——借船出海,借路入关,东北经济要搭乘开放的机遇。

    这条“船”是“一带一路”的大船,这条“路”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协作之路。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东北三省铺就了通往振兴的“黄金通道”。

    绥芬河,黑龙江东南边境小镇,连接东北亚的“黄金枢纽”。

    去年底,由中俄法三家公司合作运输的24个集装箱,满载木制地板,从这里启运,经由邻近的俄罗斯东方港转为海运,发往广州黄埔港。

    这打破了以前黑龙江海运只走大连港和营口港的模式,大大节约了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从绥芬河口岸借港出海。“一带一路”的“大船”,让黑龙江这个内陆省份走向海洋……

    吉林省致力于打造贯穿中、俄、蒙、朝的大图们江国际通道;辽宁省在推进辽蒙欧等欧亚铁路通道外,还规划利用新开辟的北极航道直达欧洲。

    “一带一路”扩展了东北的国际触角,“京津冀一体化”又让东北更紧密地融入国内大市场。

    山海关外,辽宁东戴河海滨。370多个外来投资项目如珍珠散布其间,其中24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有不少来自京津冀。

    “东北与京津冀地域相邻,互补性强,可承接产业梯次转移、接受高新技术辐射。”辽宁省发改委主任王金笛说,目前在绥中东戴河建设的“海岸中关村”已初具规模,正在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分享红利。

    ——危中求机,机中求变,东北经济紧抓创新的机遇。

    当有人抱怨商机难觅时,大商集团副总裁鹿璐却危中见机:“今年地方商业转型重组不是商机吗?线上营销火爆不是商机吗?”她说,新常态就是创新的常态,意味着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

    当有人哀叹经营困难时,大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李正强却说:“我们的机遇来了——企业对风险管理需求正在大幅提升。东北振兴中能源产品大进大出,价格波动越来越大,企业会更多地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当有人埋怨市场疲软时,沈阳远大集团控股会总监贺先文却说:“市场没有永远好的时候,但任何市场都没有走到头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靠改革引领创新、靠创新创造市场。”

    ……

    置身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我们仿佛在穿越百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铁西,拔地而起的烟囱林立密布,那是当时工业化最典型的标志……后来,烟囱炸了,先进的生产线运转起来了,那是振兴十年的工业化标志……今天,以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为特征的工业4.0正在向我们走来。

    当工业4.0时代到来时,东北人看到了危机,更发现了机遇。

    机器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记者大开眼界:

    机器人满车间来回穿梭——根据指令到仓库取货,搬运到工位上;然后由机械手装配零部件。此后的喷涂、烘干、检测、成品入库,全由机器人完成。

    新松的技术与欧美比肩,产品销售火爆,但丝毫不敢放慢创新的脚步。公司董事长曲道奎说:“数字化时代,全球市场上不会再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连喝汤的资格都没有了。”

    忧患意识背后,是抢抓机遇的举措——工业4.0浪潮中,东北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动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嬗变。

    “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

    中央领导的谆谆嘱托,正在成为东北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重振东北雄风,必须重振改革的雄风。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木西说,计划经济在东北进入最早,退出最晚。与东南沿海相比,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市场的手又显疲弱。机制不活,就引不来投资,留不住人才,调不了结构,搞不好创新。

    一位政府官员说,东北振兴抓住了改革,才能抓住机遇。抓不住改革,一切都会化为泡影。

    东北人并不缺乏改革的勇气和实践。中国工业博物馆里,沈阳电工机械厂承包协议、沈阳防爆器械厂的破产公告、金杯汽车的股票……

    一幅幅照片,一幕幕场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改革历史上的一个个首创:第一家破产企业,第一份厂长承包责任书,第一家大型国企股份制改造……都诞生在东北。

    当前,全国都按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东北要振兴,必须拿出昔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决心,蹄疾步稳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梁启东说,东北要振兴,不是小打小闹的改革,而是要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彻底涤荡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病。

    ——改革,要有涉深水、闯险滩的勇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考验着东北。

    一位市委书记感慨:为什么东北出不了马云?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的背后,是政府管得太多太细,没有提供马云们成长壮大的土壤与水分。

    调研中,我们曾问多位企业家:“对政府有什么要求?”

    他们异口同声:“放手!”

    “政府这只手要用对地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刚认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发力”,从“审批管制”到“加强服务”,东北政府部门管理经济的手段,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常态。

    啃下国企改革这块硬骨头,在考验着东北。

    “一米的钢管、几颗螺丝,民营厂子拿这些都当宝。”东北某大型国企的一位老工人说起来都心疼,“我们却浪费了,不当回事,‘一厘钱精神’没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0多年了,大锅饭、铁交椅、能上不能下,在东北一些国企还是常态。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方面,有些地方还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东北特钢旗下的抚顺特钢最近完成了20多亿元的定向增发,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后,企业立刻换了个样儿。

    东北特钢董事长赵明远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国企遇到的问题,不是市场问题,很多是自身问题,要大胆地改啊!”

    加快金融体制等配套改革,在考验着东北。

    融资难、融资贵,摊薄了装备制造业本已微薄的利润。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分离,阻断了东北工业快速上升的通道。

    沈阳铁西区曾对区域内36家大企业作过调查,发现通过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融资的占96%,直接融资、购买新兴融资产品的仅为4%。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晓东说:“东北工业的特点是规模大、资金技术密集,回收期长,风险较高。东北振兴,离不开金融改革,离不开产融结合的支撑。”

    ——改革,要有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精神。

    东北人生来就有豪迈之气。在东北,我们结识了这样一批企业家:

    他们有勇气,从不退缩,绝不低头。

    沈阳鼓风机集团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再创新道路。当他们的产品呱呱坠地时,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应声下跌三分之一。

    国外公司因此向沈鼓关上了技术引进的大门。董事长苏永强铆着劲说:“我们自己干!”

    此后,沈鼓的技术步步紧逼,有国际大公司跑来谈收购,苏永强一口回绝;再次跑来时,他们要挖苏永强去,开出了天价,同样被断然拒绝。

    如今,订单一天天在减少,老苏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他有办法,不但卖产品还在卖高端配套服务,去年实现了2亿元的盈利。

    老苏说:“再困难,也要把阵地守住。丢了,咱中国人就没有说话的份了。”

    他们有志气,自力更生,顶天立地。

    光洋科技董事长于德海谈起搞数控机床的初衷:

    办厂之初,从德国一家企业进口几台精密机床,价格谈妥了,合同也签了,德国海关就是不放行,说是怕技术外流。

    “受了刺激,我就决定搞自己的机床。”

    拉起一支技术团队,十年磨一剑,投入十亿元,先进的五轴联动机床也生产出来了。

    一家外企来了,用高薪挖老于的技术团队。

    老于做起了“思想政治工作”:你是想挣钱,还是想干事业,自己选择。想干事业就要造中国人自己的机床。

    结果,几百人的技术团队一个也没走。他们有骨气,咬牙负重,悲壮前行。

    风雨六十余载,他们始终是中国工业的脊梁,生产着“国之重器”;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即使付出巨大牺牲,也默默承受,义无反顾。

    提起十多年前的困难,辽渔集团董事长刘建君眼眶湿润了:“我们是从穷困潦倒中爬出来的,如今走出来了,也站起来了!当前又遇到困难,但企业家从来不怕困难,从来不怕挑战,就怕没有信心!”

    北方重工董事长耿洪臣说:“金融危机来了,别人可以裁员减薪,我们不做。今天困难再大,我们勒紧裤带,也要保证员工不下岗,工资不下调。我们是国企,要讲责任与担当。”

    大连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永开说:“我们装备制造到了要咬牙跺脚的时候了,必须在改革创新中求生!”

    ……

    面对这些企业家——我们仿佛看到石油战线的英雄王铁人,看到钢铁行业的劳模孟泰,看到机械工业的尖兵马恒昌小组……

    一脉相承的拼搏、奋斗、创业精神,正是东北振兴的希望所在!

    67年前,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辽沈战役扭转乾坤,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前哨之战。毛泽东说:“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67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一轮东北振兴,就是一场新“辽沈战役”。习近平指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是一场攻坚战。东北既要卸掉历史包袱,又要克服当前的困难,更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破解深层次矛盾。正如沈阳市委书记曾维所说,东北既要杀出一条血路,更要闯出一条新路。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决战。东北振兴,决定着东北发展的命运,更担当着引领中国工业转型的重任,只能成功,没有退路。

    这也是一场持久战。世界上诸多老工业基地转型,大都经历了三四十年较长过程。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说:“不要指望短期内就会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方向对、不停步,就一定会实现振兴。”

    铁西,宽阔的大道上,一只红色凤凰背负火球昂首向天。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是东北振兴十年留下的历史印记。

    今天的东北,需要一次新的涅槃!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3上一篇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8600621   (0431)886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