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通榆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瀚海扬帆踏歌行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2015 年 3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瀚海扬帆踏歌行
——吉林通榆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走笔
●张凯军

    在美丽鹤乡通榆,一个新兴的工业区屹立在通榆的东方,托起了通榆的希望,铸就着通榆的辉煌,这里就是吉林通榆经济开发区。

    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土地,盐碱沙丘,水塘洼地,杂草丛生……

    如今,走进开发区,新颖别致的办公楼,现代化的标准厂房,纵横交错的宽敞街路,交相辉映的绿树鲜花,无不彰显着时代跳动的脉搏和财富洪流的涌动……

    如今,开发区犹如一艘航行在“八百里瀚海”的巨轮,乘风破浪,力奏华章,一路踏歌而行。

    吉林通榆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5年7月,2012年1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是通榆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要求,结合县情发展实际,为打造通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平台,而规划建设的一个全新的以工业项目为主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开发区紧邻老城,含1个主体园区和迎新、铁西和胡家店3个区外园。主体园区位于县城东部,总体规划面积21.94平方公里,3个区外园面积12.47平方公里,从而构成了总面积为34.41平方公里的“一区三园”的总体框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紧紧围绕“生态经济景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理念,以“六个定位”为指导,坚持以大招商、大建设、大服务为抓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层次,全面推进开发区建设发展,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县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招商理念,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生命线。为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开发区不断探索招商新思路,谋求引资新举措,对招商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研究,重点实施了高层招商、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以及产业和捆绑式招商几种形式,从而克服了开发区区位优势不强、自然环境不利、知名度不高等因素的制约,使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更加注重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更加注重引进支柱产业的配套企业、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传统产业的领军企业,针对招商项目不断进行梳理,鉴别项目的优劣,变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提高招商项目的质量、标准、规模和水平。始终坚持做到高污染的项目一个不谈,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高风险的项目一个不落,使每个落地项目都符合生态经济景观理念,永远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切实以招商引资项目优化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到2014年末,开发区主区内落地企业达到48户,投产企业27户,规模以上企业15户,成为通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推进项目建设,园区产业不断集聚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最高位置。通过强化项目建设,提高投资水平,为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战略部署提供坚强保障。开发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程,促进全县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3年以来,推进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0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纺纱和织布项目、葵花积层板项目、砌块成型设备制造及砌块试制项目、徽商电缆项目的落地填补了通榆县纺纱和织布加工、葵花加工、砌块生产、电缆生产企业的空白,打破了传统的工业发展格局。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鑫源纺织5万锭纺纱和100万米织布项目于2014年4月开工建设,综合楼和生产车间已经建成,2万锭的生产设备全部购入,正在进行安装,一期工程即将投产运行。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63亿元,税金1086万元。总投资1亿元的钜鑫板业10万立方米葵花积层板项目于2013年4月末开工建设,当年第一条生产线试生产,葵花作物产业化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总投资0.65亿元的加亿科技100套砌块成型设备制造及砌块试制项目于2013年全部投产,砌块生产线产品成为实心粘土砖的主要替代产品,在通榆县建筑市场占领了较大的份额,成为全县首家大型以粉煤灰为原料生产高压彻块的循环经济企业。其成套砌块成型设备投放市场以来,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销量快速攀升。总投资1.53亿元的徽商5000KM特种电缆项目于2013年5月开工建设,该项目竣工达产后,将成为白城市最大的特种电缆生产企业。

    围绕绿色能源、食品加工产业开工了多个大项目,延长了风电设备制造、食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带动效应显著增强。总投资0.57亿元的双吉机舱罩迁址项目于2013年5月开工建设,7月15日投产运行。总投资6.6亿元的咱家集团系列项目,分别是有机鸡小区养殖项目、5000万只有机鸡屠宰和5000吨骨素加工项目、养殖设备加工项目、24万吨有机饲料加工项目,是建设集畜禽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群项目。有机鸡小区养殖项目,2013年8月26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13栋鸡舍,投产饲养3栋,正在建设的28栋,已出栏商品鸡9万只;5000万只有机鸡屠宰和5000吨骨素加工项目,今年9月复工,目前2.6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基础完工;养殖设备加工项目,该项目建设地点在通榆县铁西原水泥厂院内,占地6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建设鸡养殖用饮水、上料、鸡笼等设备。目前已开始购进设备,即将投产运行。24万吨有机饲料加工项目春节后投产。总投资1.36亿元的鸿达甜玉米罐头加工项目于今年8月竣工投产,该公司引进全国一流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优质绿色的生产原料生产甜玉米罐头,形成集种植、冷藏、加工、包装、食品于一体的甜玉米加工产业园。总投资0.83亿元的天意农产品辣椒丝和辣椒酱基料加工项目已完成5000吨精品辣椒丝生产线改造和冷库改造,7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已经建成,新增产能1万吨。总投资1.06亿元的田丰节水80万亩膜下滴灌系统设备生产加工项目于2013年4月动工,7月顺利投产运行。开创了该县新引进项目当年落户、开工、投产、纳税的先河,将极大促进财政增收、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并且将为该县“十二五”期内完成150万亩膜下滴灌建设任务在设备需求上提供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三一、华仪风机制造、泰盛风电综合服务和风电场建设为支撑的绿色能源产业;以益发合、鸿达甜玉米、天意辣椒为支撑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以向海大酒店和高档商住生活配套小区为支撑的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框架,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

    注重配套建设,发展优势不断增强

    为了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开发区规划有企业超市、维修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生产配套企业和商住、餐饮、文体娱乐、休闲购物、医疗保健、安全保卫、公益服务等高档次、高品位、功能齐全的生活配套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入区企业的增多,开发区启动实施了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鹤域金城、四海明珠、碧水东城近百万平方米高档智能生活配套区,能给各方投资者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向海大酒店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可为客商提供高品位办公、会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服务。新的无害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工程先后建成使用。按照“设施完善,居住舒适,生活方便,品位提升”的总体要求,今后,开发区将加快六馆一中心、学校、金融机构、邮政通讯、医疗卫生、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场超市、大型综合娱乐体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应有必有,打造环境优雅、功能完备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体系,让客商来有住处,吃有去处,玩有乐处;让群众居住舒心、生活放心、出行安心,满足人们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的生活需求。随着生产生活配套体系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极大地增强了发展和竞争的优势,开发区正逐步成为和谐、集约、高效的项目建设发展平台。

    强化服务机制,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软环境作为硬手段,把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作为核心价值观,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机制,架设软环境“高压线”,为客商和投资者创造理想优越的发展软环境,从而保证开发区建设始终在稳定、和谐、顺畅、高效的氛围中的快速推进。

    建立软环境监督体系。设立了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组织建立了人大、政协、纪委、社会“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拓宽投诉举报渠道。进一步完善了投诉举报协调解决机制,成立了涉软案件专项处理协调组,严格执行省、市、县有关规定,对干扰、破坏软环境的案件从严从快查处,对那些屡禁不止、屡纠不改、顶风作案的直接责任人,是领导干部的“一次警告,两次免职”,是机关工作人员的“一次待岗,两次除名”,对发生涉软案件的部门、单位实行“一票否决”,营造亲商、安商、助商的氛围。

    建立便捷高效的服务机制。成立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大项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服务工作小组,在项目服务、协调服务、安全保卫、生活服务、软环境监督等方面,专门为入区大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收费实行集中办理制、全程负责制、绿色通道制、并联审批制,实行“阳光政务”与《涉企收费(罚没)明白卡》制度等。

    建立干部包保联系企业长效机制。出台了《吉林通榆经济开发区实行包保企业和项目工作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入区企业和项目实行包保责任制、周工作汇报制、对接联系制、现场办公推进制、监督考核制、责任追究制等“六制”服务。对每个项目都落实两个以上的专人进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包保,建立区内企业——开发区——涉企部门(电、水、热、通讯等)“三位一体”服务机制,实行周周调度,定期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和办理项目落地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手续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企业办事有人领,难题有人解,困难有人帮。

    设立软环境监督站。县纪委、监察局派驻专人负责开发区的软环境监管,为客商投资保驾护航。实行企业生产经营无干扰日、重点企业定期走访等项制度,全力打造投资环境最好、人文环境最优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加快新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家园

    建设吉林通榆经济开发区新城区是县委、县政府为推进开发区的全面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做好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工作,意义重大。为把新城区建设成为规划最新、功能最强、经济最优、环境最美、治安最好的靓丽的现代化新区,开发区强化新区建设理念,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坚持高标准规划。按照“设施完善,宜居宜游,大气疏朗,生活便捷,品位高端”的总体要求,以“生态经济景观”理念为指导,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结合该县城市建设实际,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新城区,致力于打造成科学现代、人文、宜居的新城区典范。委托省内具有甲级城乡规划设计资质的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管线综合规划,规划方案几经政府领导和省、市、县资深专家研究讨论,认真征求县内各界意见定稿出炉。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配套可以概括为“一心、两轴、三广场、四大功能区”。“一心”指以“火炬广场”为中心,广场以主题雕塑和书法石刻艺术为主,是新城区的景观中心,也将成为通榆县的标志景观。“两轴”指40米宽的火炬路和40米宽的中心街为主要轴线,宽阔的马路两侧种植阔叶乔木,形成林荫大道。“三广场”指行政中心南侧的“市民广场”,六馆一中心南侧的“文化广场”和位于新城区中心的“火炬广场”。“四大功能区”指行政办公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活动区、休闲娱乐区,以中心街为界,西侧以生活居住区为主,东侧以行政办公、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为主,四大功能区相辅相成,动静分离,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和“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理念。

    坚持高标准实施。新区内给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需要与道路的设计施工相衔接,与原有线路相结合,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事关新城区内四个功能区的作用发挥,也涉及与老城区的结合和新城区的外延。因此,市政管线规划决定着新城区建设的成败和形象。为解决市政管线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在施工中导致马路不断开肠破肚造成“拉链马路”的顽疾,开发区在地下管网建设上下功夫,高标准编制管线综合规划,制定关于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新城区的各种市政管线建设要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沿街路两侧的管线必须埋在地下,排水采取雨污分流制,联通、电信、移动和有线电视管线统一铺设,在道路设计、施工时充分考虑预留各种市政管线,严禁破路施工。2013年启动道路工程建设,新建道路9条,总长度9公里,四横五纵格局布置。自西向东依次为康泰街、黄榆街、中心街、洪易街和东湖大街,自北向南依次为飞鹤路、惠民路、火炬路和思源路。火炬路和中心街道路中间为4米宽绿化带,两侧各为18米宽行车道,道路设计标准为县内最高。东湖大街路面宽30米,康泰、黄榆街和飞鹤、惠民路宽24米,洪易街和思源路宽15米,所有道路结构层砂砾垫层厚20厘米,二层水稳砂砾各厚20厘米,面层为11厘米厚沥青混凝土,道路排水、人行道彩砖和路灯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火炬路贯穿新城区与北环路相连,可达207省道,中心街贯穿新城区与新发街相通,通达主城区和301省道。经过近两年的高标准建设,已有7条道路竣工通车,可辐射规划工业用地面积550公顷,新区建设初具规模。一个舒适、健康、安全、文明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区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点燃激情放飞梦想鹤鸣传四海,改革创新拓展新途园区领千帆。在新常态下,吉林通榆经济开发区积极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的机遇,吹响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奋进的号角,未来的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理念,承载通榆人民脱贫致富的美好梦想,戮力同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建设生态经济新区、打造美丽富庶通榆而一路高歌远航。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8600621   (0431)886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