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理论与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性
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争当百姓喜爱的好官
一味“拿来”成就不了理论自信
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 年 3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性
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秦益成

    当前,学习、宣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不应用“中国特色”拒绝“普世文明”;有人说,十八大“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从理论上批判这种错误观点,是当前思想理论界的一个重大任务。

    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属于价值观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前面加了两个定语,即社会主义、核心。我们可以从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来认识价值观,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所谓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价值观与真理观的内在一致性

    毛泽东一贯强调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同时又主张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这两个出发点之间的关系,其实正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旨在揭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个真理观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中国共产党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价值观的问题。这两个出发点之间,即真理观和价值观之间,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因为只有通晓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了客观真理,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也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才能毫无偏见地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准确无误地把握客观真理。毛泽东总是强调,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有益于人民的,任何错误都是有害于人民的。他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作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论的“最高标准”。为此,他坚决批评一切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指出:“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么,这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国民党就是只问老百姓要东西,而不给老百姓以任何一点什么东西的。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也是这样,那么,这种党员的作风就是国民党的作风”。毛泽东把是否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解决群众的问题,作为区分共产党作风和国民党作风的标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具体运用。

    只有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才能公正无私、毫无偏见地揭示客观规律和客观真理。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我们通常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就是价值观的问题,观点方法就是认识真理的问题。“屁股决定脑袋”是对价值观真理观之间关系最通俗的讲法。当今世界,面对中国奇迹,一些外国学者也承认“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

    正是由于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才能随时纠正错误和不良倾向,探索、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价值观与历史观的内在一致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就历史活动而言,劳动创造历史;就历史主体而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则体现了价值观、历史观的内在一致性。

    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主阶级的“神本主义”及其统治,曾经以追求人的解放和权利的名义提出过“人是目的”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各种从根本上来说有利于资本主义市场交换的原则和观念,并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资本的增殖,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这个阶级只能“资本增殖至上”、“利润至上”、“金钱至上”。从价值观上看,坚持为生产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以牺牲劳动阶级的发展为代价来发展生产。

    实现现代化,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先决条件。这里的关键,是以什么方式发展生产力。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马克思认为,在以往的历史上,人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矛盾发展到非常激烈的程度。尽管资产阶级的哲学家提出了“人是目的”的观念,然而我们一旦着眼于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个观念所固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昭然若揭了。例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希望为生产而生产,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生产方式。为此,有人带着伤感主义的情调责难他只注重生产而不重视人,似乎这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的观念问题。而马克思则肯定了李嘉图的诚实的“科学”态度,认为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从价值观上看,坚持为生产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来发展生产,并不是李嘉图个人的观念问题,它归根到底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资本的增值,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李嘉图才会主张为生产而生产。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不是也要秉承这种资本主义的价值观,重复西方走过的以牺牲人本身的发展为代价的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指出,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某些民族可以跨过“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以人道的方式汲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20世纪的中国没有失去历史提供的“最好的机会”,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历史以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并不十分清楚。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在经历了严重挫折和巨大成功之后,我们才终于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结果,它归根到底是由我们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始终是一个充满痛苦、堕落、欺诈、掠夺、战争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能解决所谓“市场失灵”问题,不是它们不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谓“市场失灵”恰恰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掩盖或美化,属于资产阶级的话语策略。以人道的方式发展生产力,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性后果。而以人道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就是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24字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即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而资本主义的所谓“普世价值观”根植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其核心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其宣扬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的核心思想是资本的自由,资本的弱肉强食和肆意扩张侵略等等,对于广大劳动阶级和被压迫剥削民族具有欺骗性和虚幻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下一篇4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8600621   (0431)886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