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机遇,该怎样激荡开启建设新型宜居宜业城市新征程的铿锵足音?
这样的底蕴,该怎样应和奏响会呼吸“海绵城市”的雄壮旋律?
有志者,事竟成。2015年4月9日,继白城申报“海绵城市”跻身全国4强后,鹤乡捷报再传——白城市成功入选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成功与喜悦的背后不仅凝聚着政府职能部门的智慧和汗水,也凝聚了210万鹤乡人的期盼与支持。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城市。多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始终以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绿水青山、重构魅力“塞上水乡”,打造会呼吸的新型“海绵城市”,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宜业宜居、更加温馨和谐。
立足优势,独辟蹊径抢先一步,塑一座滨水之城
水是城市的血脉,有水则活,有水则秀,有水则美。自古以来人们就逐水而居,滨水筑城——滚滚嫩江水,悠悠洮河浪,奔流、交融,携手孕育草原塞上名城,鹤乡白城得水独优。然而长期以来,春季干旱、夏季洪涝一直是影响白城市城市化进程的顽疾,成为制约白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曾经“优”于水的白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忧”于水的尴尬。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白城历来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环境立市、兴工强市、创业富市”的发展战略,已经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多年来,白城市大力实施吉林省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样本区建设。坚持生态、低碳、环保理念,走生态城镇化发展道路。实施了举市大造林工程,打造生态屏障。依托“引嫩入白”枢纽,率先实施了国务院批准的“河湖连通”工程,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针对夏季降雨集中,瞬间暴雨成灾,城市危害频发的实际,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在新建道路上,采用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包括下凹式植草沟、归集雨水导流槽、人行道渗水路面、下沉式植树池、透水式道路边石墙;在建筑上,推广雨水回用与经流控制系统,包括绿色屋顶、雨水回流池、透水巷道等;在小区硬化建设上,实施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调蓄设施、凹陷式滞水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在环城灌区渠系河道上,实施生态治理、植被护坡,建设引蓄工程,梳理泄洪通道,打造雨洪蓄滞工程。
生态建设,给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弹性“海绵体”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近年来,白城市启动了25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城区原有的泡、塘、沼等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绕城新开河、引嫩入白工程、洮儿河灌区渠系、东湖湿地等现有工程体系,打造集水产养殖、雨水蓄集、防洪排涝、湿地净化、农业灌溉、亲水临水、自然风光、宜居宜业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城市。生态新区建设中的白城碧桂园、百万平方米的棚户改造集中回迁区项目中,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为广大市民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也为白城市迈向“海绵城市”目标奠定了极佳的生态本底。同时,白城始终坚持以生态立市为目标,实施了森林公园、劳动公园、天鹅湖公园、鹤鸣湖生态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等,对白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获得了部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能力。目前,白城“海绵城市”的雏形已经随处可见——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新建大批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树栽花、大幅提升绿地率,地面停车场铺设多孔砖,人行道上铺设透水砖,在满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具备了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2014年,全市林草覆盖率达39%,市区新增绿地28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蓄水湖面120万平方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3.7%……生态效益逐步显现,2014年,白城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生态特色经济发展区,白城新区被吉林省命名为首个“生态新区”。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白城也和当前一些城市一样深受内涝、内河污染等问题困扰。大雨突袭,街道、小区汪洋一片变成“泽国水乡”,屡遭诟病的城市排水“软肋”是鹤乡人难以抹去的无奈记忆。
如何使城市再次实现一次“华丽转身”,使市民生活得更幸福?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抢抓机遇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塞上水乡”、推行节能减排、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保护和建设白城的绿水青山。
坚持高位,强化对接攻坚克难,交一份满意答卷
全力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白城仅仅有3个多月的时间。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白城人用众志成城的坚持与努力,力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时间回到4个月前——
2014年12月底,国家三部委发出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白城市果断决策、迅速行动、科学部署,摸清“水家底”、把握“水现状”、认识“水危机”、采取“水对策”,做好“水文章”,举全市之力开展创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2015年1月5日,白城市委、市政府决定申报“海绵城市”。
2月11日,《白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通过省住建厅评审。
2月11日至14日,市政东北院、北京建筑大学专家到白城踏查,编制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海绵城市”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并成为2015年度白城工作重点之一。全力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一事被提上议事日程。
世事维艰,何况关系一座城市的整体发展。面对打造“海绵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白城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申报工作,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申报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市领导从整个申报方案的制订、建设规划的编制、目标任务的落实,最后到参加答辩的准备,从主报告起草到汇报材料修改,都全程悉心指导;申报过程中,申报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时间,“五加二、白加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出色完成了项目申报、项目筛选、基础资料编制等繁重工作。
白城市的申报工作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月15日,在省财政厅、住建厅、水利厅专家评审团对省内6个申报城市的评审中,白城市以全省第一名成绩被推荐为吉林省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期间,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白城市的申报工作进行了专项调度;省长蒋超良就白城的申报工作,同国家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进行了协调、沟通,并于申报答辩当日亲自赴京,同白城申报团队全力助推白城的申报工作;省财政厅、住建厅、水利厅等部门对白城申报“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及有关申报材料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并分别向国家相关对口部门进行汇报,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有力支持。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按照国家关于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技术指南的要求,白城专家团队对申报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修改、完善、充实。期间,市委书记李晋修,市长安桂武,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建军及市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三次赴京,到财政、住建、水利部汇报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和白城市政府申报的组织情况,请有关专家提出指导意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申报材料,修改实施方案的每个细节,使方案不断完善、充实……
2015年3月27日,北京。市委书记李晋修带领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建军以及专家组成的4人团队“进京赶考”——参加“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并获得了评审团专家的点赞,以骄人的成绩,在参与竞争性答辩的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4强之列。
按照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的评审标准,获得前六名的城市,在3年建设期内,国家每年给予地级试点城市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3年累计可达12亿元。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引入社会资本情况达到要求比例并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还可获20%的资金奖励,合计可达14.4亿元,并将拉动市场化资金4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我市实现了建市以来争取中央补助资金额度的历史性突破,必将为我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也标志着我市雨水基础设施系统开发改造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都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这不仅为打造更高层次的宜业宜居城市增添了新的平台和载体,更展示了白城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据了解,此次全国共有34个城市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3月24日,经过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的初审,确定迁安、呼和浩特、盘锦、白城、镇江、嘉兴、池州、福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深圳、南宁、海口、重庆、遂宁、贵安新区、玉溪和西咸新区(以行政区划排序)等22个城市入围,白城市以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的优秀方案、落实措施以及试点成功经验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等,获得了初审专家组的认可,并顺利入围,进入竞争性答辩。
3月27日上午,面对国家三部委的8位专家评委,李晋修首先代表白城作了陈述汇报,介绍了白城市申报“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工作基础、优势特点、建设思路等,并代表白城市210万人民作出了郑重承诺。随后,评审专家进行了现场提问。答辩小组成员沉着应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观点新颖,精彩的答辩获得了评审专家们的一致首肯与好评。评审专家现场公布了对22个城市的打分,白城获得了总分第4的佳绩。
在这次如“进京赶考”般的申报评审活动中,白城申报团队不负众望,又一次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实实在在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
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打造亮点,绘一幅崭新画卷
谋定思动立高远。白城打造“海绵城市”的未来蓝图如何展现,需要科学的运筹。“一元治水,多元振兴”的核心思想为白城市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白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基础。白城市是一个水生态资源脆弱地区。多年来,白城市城市改造本着以生态建设为依据,在主抓城市生态建设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经验。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治水、蓄水、用水、透水等功能,白城市的地下水位将大大提升,湿地的功能也将更好发挥,更大程度的蓄水。同时,也将为白城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湿地生态环境、拯救濒危大型湿地禽类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白城市自身的城市规模较小、降雨集中、高寒气候、平原地形、砂砾地质的特殊性将为我国北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典范案例。城市优越的湿地、湖泊与候鸟栖息地等资源将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示范条件。白城市是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的交汇地,随着河湖连通、引嫩入白工程的实施,将白城市周边区域内的莫莫格湿地、向海湿地、嫩江湾湿地等几处国家A级湿地,融会贯通成了一个海绵体。白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把湿地的特色打造在城市里,让湿地走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湿地,把城市和湿地资源融为一体,这也是最大的一个海绵特色。同时,白城市市区改造区域和周边的大片流域湿地,也都有海绵体的功能,白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示范性,才能真正为吉林省乃至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实现城市、人、水三者的协调发展,极大地改善白城市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城乡一体,产业互补,集中连带开发。
盐碱地多、湿地多、泡塘多是白城市的特点,城区是这个特点,农村更是这个特点。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带动,白城市委、市政府必将加大力度在产业综合开发上打造出一系列示范性产业,通过水面、水下、水上、水岸的立体开发功能,打造一些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城市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的示范,以及水资源自足化的示范项目,保证整个白城市区域内的水系统(空中降雨的、过境的)都能资源化利用。对于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有机衔接,必将增加水的综合循环和附属利用;对于新建城区,“海绵城市”项目建成后,生态示范区的水系和周围的洮儿河灌渠泄漏水渠道将融为一体、和城市排水系统融为一体、和鹤鸣湖水面开发融为一体、和新开河水利工程融为一体,也和引嫩入白城市给水供水工程融为一体。
白城的水“活”了,白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满盘皆活”。概括起来,就是一子落全盘活——“用活一水、激活多源”,重点在“用”上下功夫,无论天上来的水、地上来的水、流域来的水,首先要资源化。根本在“蓄”,关键在“用”,形成“以水治沙、以水治碱、以水治旱、以水治涝、以水治尘、以水治稻、以水治穷”的生态产业格局,最终达到以水致富的目的。
城市建设,资金是最大的瓶颈。为破解资金难题,白城市将推动“PPP投融资模式”,由政府通过PPP引进市场化社会资本,独立注册项目公司,再由项目公司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在建设中,综合采取BT、BOT模式,建成后由政府授权项目公司设定经营周期,实行特许经营,合作期满后,社会资本退出,将项目移交政府拥有,并继续维护运营,保障“海绵城市”相关功能设施的长期长效运行。为化解贫困城市的财政负担,白城市将整合城乡公共资源,加大资本化、证券化运作力度,对有现金流的公共服务项目,实行科学的量化定价收费许可制度,对因棚户区改造腾空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优化配置,综合开发,保障“海绵城市”实施建设和维护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支持。
同时,根据统筹兼顾防洪排涝、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生态景观修复等多种白城市创建“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构建安全、健康、清洁、生态、高效、优美的城市水系统,为白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奠定基础。为此,白城市成立了专职领导机构,并建立了一把手责任制、规划建设审批制度、全过程管控等制度,保证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实施与管理,并通过“海绵城市”转向规划将控制目标与实施建设任务分解,最终通过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实现。
“需求导向、减灾防灾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重点突出。”遵循白城市创建“海绵城市”的这一总体思路,我市将通过对源头减排、排水系统改造、末端调蓄和水体修复的系统策略,将小、中、大排水系统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选用“滞、蓄、净、用、渗、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对白城市洮儿河干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及城市旧城、新区内园林绿地、道路、建筑小区、排水系统的低影响开发建设与改造,从而搭建起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框架。
脚步匆匆、足音铿锵,白城在新的起点再出发;着眼生态,打造亮点,瀚海大地迸发着无穷生机与动力……210万鹤乡儿女将凭借着“敢做善成”的城市特质,从容应对机遇与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海绵城市”的全力推进,城市内涝不会“涛声依旧”,内河污染也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一座生态环保、生机盎然、工作便利、生活舒适、安全有序、宜业宜居的草原“塞上水乡”已呼之欲出,款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