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团宣)一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建功、育人、服务、发展”的总体目标,以项目化思维谋划推动团的事业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始终高度重视和努力推进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实施“智慧共青团工程”。进一步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设,在全市普遍建立网宣群,定期发布工作方案及信息,不断加强对团员青年的引导教育。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40余场次,影响覆盖2.8万余人。举办“校园好声音”大赛海选,选拔3名选手参加全省“校园好声音”大赛活动。全年共获得省级资金支持5.5万元,完成队日集中展示项目4个。全市建成“吉青·红领巾之家”8个。
引导和组织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努力实施“生态环保美丽白城工程”。组织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类植树活动,植树面积达5810亩。积极协调争取解放军青年林项目落户白城通榆,完成造林任务4000亩。开展青少年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组建青少年生态监护队,引导广大青少年亲身参与环境的监督与保护,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美丽家乡的良好氛围。
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全面实用的政策扶持。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工程”。结合白城实际,继续开展农村青年小额贷款工作,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产业带头人、农民合作社青年社员及产业协会会员作为重点,全市共发放扶持贷款5889万元。与金融部门积极协调,为城市有贷款需求的青年发放小额贷款580万元。推进助创业促就业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各类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共培训青年4643人次,实现就业2255人。举办3期青年电商培训班,200余名青年参加学习培训。积极做好农村优秀青年典型选树推荐工作。广泛开展以“践行核心价值观·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寻找“乡村好青年”活动,全市共选出乡村好青年790名。
在帮扶和志愿服务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团组织的优势作用。不断加强志愿者组织、队伍建设。举办全市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对60名志愿者骨干、120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培训。组织开展助残和帮扶活动。在全市建立3所“志愿服务基地”,分别在3·5学雷锋日、“五四”期间、全国助残日、“六一”期间,组织300多名青年志愿者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市聋儿语言康复中心、市福利院开展志愿帮扶助残行动。组建12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参加岭下镇特大洪灾志愿帮扶工作,为灾民筹集生活物资及赈灾款共计3万余元。深化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白城申报的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大赛银奖。在重大节日多次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工子女送去大量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组织26家青年文明号集体开展“进社区走基层”活动,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通过教育和实践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各项权益。积极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将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确保工作经费拨付到位。全市83个社区全部建立“绿色家园”。积极争取省级专项帮扶资金1.3万元,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对25名重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救助。切实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建立4所“共青团周末文化驿站”,定期组织爱心公益观影活动,共有1300余名农民工子女及重点青少年免费观看电影。
用创新性的团建工作凝聚和吸引广大青少年。深入实施“组织再造工程”。充分发挥青联、青企协组织优势,在支持共青团发展和提供帮扶救助活动中献计出力。继续加强驻外团工委建设,全市共建立驻外团工委32家。建立非公企业团组织55家。新建农村合作社团组织92家,全市累计建立农村合作社团组织471家,覆盖团员青年5378人。组织开展全市先进团组织评选活动,共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团组织95个。11个基层团组织被评为省级“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28名团员、团干部被评为省级优秀团员、团干部。加强团干部队伍培养工作,选送75名乡镇团组织负责人到团省委参加业务培训。60名基层团干部及优秀青年代表通过团省委、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进行在职学历教育。突出青年特色,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高质量的活动促进团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半年多的认真组织实施,团市委顺利完成了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市委督导组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全体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干劲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