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板,一身洗得泛白的工作服,一顶红色安全帽,虽然体态微胖,但上塔却灵巧迅速……一看就是个一丝不苟、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他,就是国网白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带电班班长——唐大为。
2013年,在白城市首届十大能工巧匠和经济技术创新总结表彰大会上,他荣获“吉林省白城市首届十大能工巧匠”荣誉称号,以他为首研发的“架空线提线器”获得白城市经济技术创新三等奖。2014年,他先后当选为白城市“特等劳动模范”和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
献身一线舍“小家”
唐大为1996年参加工作,2001年起从事带电工作,2013年至今担任带电作业班班长。什么是带电作业?简单说就是不停电作业,即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消除电力线路缺陷,保障连续不断地向用户供电。唐大为自己也承认,带电作业是高危行业,工作时间不固定,而且需要经常外出,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是,他毅然决然地“舍小家为大家”,承担着“辛苦我一人、点亮千万家”的责任。
与带电作业打上了交道,让唐大为几乎没有时间去顾及家人的生活。遇到紧急事故,即使深夜也要奔赴现场,早出晚归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唐大为说:“这么多年来,多亏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在带电作业的岗位上心无旁骛地干下去,我亏欠家人很多。”“没事的、很安全、我会小心”这些词语成为了他消除母亲担忧、媳妇牵挂的口头禅。
技术革新硕果丰
只有善于从现实中洞察问题的人,才能开辟走向未来的通途。
唐大为善于发现、琢磨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他总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改革和工作创新上,参加工作近20年来,唐大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勤学苦练,不断挑战、不断创新。
以往工作中,每上一种型号的杆塔更换架空线线夹时,需要携带7种工具上塔,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存在安全隐患。若有一种小巧轻便的“万能”工器具该多好。为此,唐大为冥思苦想,查阅关于相关书籍,带领全班组人员经过对维护线路全部类型直线塔杆塔头的详细测量,对钢质、合金、铁质等材质提线器卡具的强度、厚度、成本等反复对比,在30多次反复试验后,终于研制成功了“小型架空线提线器”。
起初,这项小发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认可,但在220千伏岭太线更换架空线夹的作业应用中,原本需要20人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不仅多供电量2000兆瓦时、少损失80多万元,还节省了车辆、人工、食宿等成本近5000元,这下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焦过来,对这小小提线器视若珍宝,赞不绝口。同年,他还带领人员研制了“线盘支架”、用于高压线铁塔的“吊篮”。2011年,以他为主研发的这三项创新型工器具均荣获了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证书。他创新成果已不下30余项,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重要价值。
唐大为透露,他参与的创新工作室目前正与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合作,共同研发一种用于输电线架空避雷线上的防震锤复位器,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成功,到时可以解决在不停电情况下,快捷、方便、省时、省力地进行防震锤复位操作。唐大为说,“技术革新这条道路没有尽头,我会一直努力研究下去。”
勤勉好学勇担当
唐大为初始学历只是一名技校生,而如今,业务从疏到熟,从熟到精,由一名普通的带电工人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藏在背后的是数不清的汗水与艰辛。
刚接触带电工作时,他还是个门外汉。可他刻苦钻研,仅一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了送、配、变各种带电作业方法,对所维护的设备了如指掌,处理缺陷更是得心应手。这其间,他还通过自学,先后获得东北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科学历和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历,2011年,获得吉林省“自学成才者”称号。
工作中,遇到最难、最险、最苦的作业,他总是冲在最前头。由于安全工作抓得扎实,带电班一次又一次地安全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整个班组上下营造了人人比、学、赶、帮,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2014年,在唐大为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先进班组(国家电网公司工人先锋号),他本人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优秀班组长”。
凭借精湛的技术、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韧劲,唐大为成了同事们的一面旗帜、一根标杆。提到他,领导们频频点头:“唐大为工作上有钻研劲儿,有闯劲儿,把工作交给他,我们放心!”班里的同事们不约而同地赞叹:“班长身上有股执著劲儿和踏实劲儿,跟着他干,我们安心!”
巍巍铁塔见证了他的足迹,潺潺汗水践行了他的诺言。他把“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将学有所成、学能创新作为奋斗目标,在带电作业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在创新的路上谱写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