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头版新闻
4下一版  
编前话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国网白城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开展献爱心活动
通榆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成果喜人
大安市加快实施一批环保重点项目建设
耕地保护绝不能有闪失
市政府与首农集团项目合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共青团白城市委组织开展少先队主题队日集中展示活动
副省长谷春立会见首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福平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 年 6 月 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榆县苏公坨村“四自”小组发展记事
●关工委

    通榆县苏公坨乡苏公坨村“四自”小组是1997年建立起的青年农民组织。十八年来,他们把学习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2012年依托“四自”小组成立“花生专业合作社”,三年来,全村花生种植户达到180户,种植面积250公顷,人均收入比建组前增长了10倍,谱写了“两学一创”的新篇章。

    苏公坨村地处通榆县东南部,土地瘠薄,一直以种植业为主。1997年,该村青年农民侯树全当选为苏公坨村杨树林社主任,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他组织青年农民成立了“四自”学习小组,开始学理论、学科技、搞创业,这一举动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高度重视。国家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更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的认可和批示。《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进行了报道。

    多年来,苏公坨村“四自”学习小组成员经过学习和实践,发现村里的沙土地适合种植花生。侯树全以分组组长和社主任的“双重”身份,在全社推广花生种植,立即有45户青年农民报名,种植面积达60公顷,当年每公顷花生收入达到1.5万多元。这一喜人成果引起了周边屯社分组学员的注意。他们亲自到杨树林社参观,经常在“四自”小组内交流讨论。2012年尽管村里遭遇了大旱,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仍获得较好收成,仅花生一项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实现了用地少、投资低、产量高、效益好的局面。昔日的“跑风坨”,如今沙变“金”。

    近两年由于花生市场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员的收入。面对这种情况,“四自”小组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不再走“一涨就种、一降就弃”的老路,把眼光从“初级产品”投向“高级产品”。于是,在村里的支持下,他们建了一座榨油厂,把社员的花生收上来,榨成油卖出去,提高了花生的附加值。

    十八年来,“四自”小组规模不断壮大。由原来全村一个组,发展到六个组,做到屯屯都有学习小组。其中8名成员年收入都在15万至20万元以上,并带动40户农民成为种植大户;有7名学员是养殖专业户,并带动了全村56户农民搞养殖业;有5名学员从事多种经营,带动了15户农民走上经商之路。“四自”学习小组已成为全村创业致富、带富的领头雁。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8600621   (0431)886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