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文化广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抗日神剧”这样的艺术“杂草”该锄锄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首发先民刻符“集大成”汉字探源添新证
寻访王二小:童谣背后的少年英雄
﹃我们追求有价值的收视率﹄
陕西六大佛教祖庭将打包“申遗”
李冰冰夺得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两项大奖
先谈记忆再说传承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15 年 6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谈记忆再说传承
——漫谈《通榆年画记忆》
●葛筱强

    收到白城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教授邹义勐先生贶赐我的《通榆年画记忆》一书两年有余了,每每看到这本书都让我感到温暖。温暖义勐先生能够把专业研究与故乡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是刻着乡情的温暖,也是年画艺术烛照热爱文明之人时那种深情凝望的温暖。

    小时候每逢过年,父母定会节省下几毛钱买张年画,粘贴在墙壁上,让贫穷的日子多了些许光亮,有《八大锤大闹朱仙镇》《花为媒》《四婢图》《李自成》等。读了义勐先生的书才知道,《花为媒》《四婢图》《李自成》的作者都是通榆年画家刘长恩先生。

    作为一部地域文化专著,义勐先生从“年画的起源与发展述略”、“通榆年画概说”、“通榆年画的地域风情”、“通榆年画的内容题材”、“通榆年画的艺术特征”、“通榆年画的价值与影响”、“通榆年画的保护与传承”、“通榆年画作品赏析”和“通榆年画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等九个方面,对通榆年画这一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成长历程、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进行了条分缕析、十分周详恰切地叙述与论说,铺陈简练,点批精准,化错综复杂的史料为明白晓畅的文字,在保持全书学术严谨精确的同时,亦偶有不自禁地抒情灵光乍现,于不经意间增添了旨趣与情思。如在研究通榆年画的地域风情时,作者写道,“仲春之时草原生发、布谷初啼的斑驳景象,盛夏季节草长丰美、牛羊漫步的恬淡风情,中秋时分遍野金黄、挥刀动镰的丰收场面,寒冬雪霁漫山皆白、如琼似玉的萧瑟凄美,草原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观,有图可绘,有情可叹。”再如作者论及通榆年画的文化价值时说,“灵动的笔墨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清新雅致,意气风发,尽在神采间,寓情于笔,寄情于形色间。”只言片语,亦是吉光片羽,作者信手拈来的句子把通榆年画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特点表达得淋漓形象,栩栩如生。这既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术根基,也透露出作者骨子里天然的美学倾向。

    没有记忆的民族艺术是可疑的,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会走得更远;而没有传承的民族艺术也是可悲的,犹如枯木难茁新枝,让人看不到蓬勃未来。任何艺术形式必须在记忆中传承,在传承中生发出新的记忆,才能形成宏大的艺术气象,散发出令人沉醉的感召力。义勐先生近年来专心于潜故纸,拨寒灰,走田野,访旧人,钩沉辑轶,刮垢磨光,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这部《通榆年画记忆》,其心也赤,其绩也灼。他的劳动,正如英国作家菲利普·威尔金森在《符号与象征》一书所说“为了构架信仰,我们发明了一套符号和象征物,并将其不断地发展、丰富,使之成为信仰的一部分。这些符号提醒我们,人类与宇宙的和谐统一。”毫无疑问,通榆年画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与象征物,它所呈示和表达的,既有草根一样的底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亦有更为深广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寄托裹挟其中。通榆年画当之无愧是人类文明迤逦前行中的一支火把,即使它的光焰不能照亮整个空阔的旷野,但一定会照彻每一个热爱它的朴素灵魂。

    义勐先生的这部专著,所想所愿也无非是盼望通榆年画这支火把,在通榆大地上永不丧失它的接力者,让这缕文明之火恒远传承。

3上一篇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8600621   (0431)886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