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匠心筑梦 非遗传承 ——记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石砚雕刻艺术传习所教师王占君 白城日报 2024年11月04日

图为王占君创作的牛角笔筒作品。 陈宝林摄

●陈宝林 本报记者 杨航 马卉

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民族的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石砚雕刻艺术传习所的王占君老师,正以一颗匠心,默默耕耘在非遗传承的田野上,用他的双手和智慧,筑就着一个关于梦想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王占君是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专职美术教师,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通榆师范学校,同年被保送到吉林师范学院美术系深造,1991年毕业并回校任教。他凭着一颗热忱、执着的心,追求着为人师表的快乐与成功,把绚丽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深耕不辍。作为教师,他专业理论知识深厚,对事业满含热情,对学生富有仁爱之心。王老师常说:“我愿意在平凡中追求我挚爱的教育事业,在清贫中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讲台上的他永远都神采奕奕、精神抖擞,风趣幽默地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和美的世界里。获得过白城市教育系统“五项奖”评比“双十佳优秀青年教师奖”,多次获得市、校级嘉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主编出版“十二五规划学前教育专业《简笔画》”教材一本。主持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高素质专业群建设“名师工作室”。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学院设有“王占君石砚雕刻艺术传习所”工作室和首批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共建项目“王占君石砚雕刻艺术”,这些平台不仅对师生免费开放,而且对社会各界也开放,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成为了解学院文化建设的窗口和校园文化的名片。此外,学院还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注重非遗文化的特色育人功能。

“王占君石砚雕刻艺术”是白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占君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白城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办公室负责人、白城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人作品陈列馆”负责人,负责传承人作品征集、更替、陈列,参观讲解、传承人技艺传承活动安排、传承人之间交流,大学生非遗社团组织、活动安排等主要工作,截至目前已接待师生及来宾参观上万人次。现陈列馆已经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学院树立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形象,深受领导、师生、来宾的好评。

现在“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人作品陈列馆”已经成为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培育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地方特色美术课程研学基地”“美术、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就业体验实践基地”“孟奇口才学校小解说员实习基地”等。与大安市大司马葫芦艺术有限公司已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在大司马葫芦艺术有限公司建立大学生非遗社团“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创新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非遗社团学习的动力更加强劲。

王占君深入到洮北区实验小学、到保学校、岭下学校、洮河镇小学等,助力他们的非遗文化进校园建设发展。促成与通榆县第九中学建立非遗文化建设联谊学校。

如今,王占君已经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走过了数十个春秋。他的学生们已经成长为非遗文化的新一代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继续书写着非遗传承的辉煌篇章。而王占君,这位默默奉献的匠人,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匠心筑梦,非遗传承”的深刻内涵。

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学院领导与老师们的大力支支持下。王占君和他的学生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非遗传承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